菜鸟速递箭在弦上,快递行业的又一轮风云正在被掀起。
6月28日,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集团CEO万霖表示将推出自营的品质快递业务“菜鸟速递”。
随着阿里集团的组织变革和拆分,马云曾经“阿里巴巴集团永远不做快递”的宣言有了更多的模糊空间,而菜鸟也步入了快递市场的更深处。
新成立的菜鸟速递将瞄准“品质快递”业务,避开了经济型快递的“热战”区,这或许是瞄准了国内快递行业相对稀缺的板块,也或许是对与菜鸟深度合作的“三通一达”的安抚。
但无论如何,菜鸟速递的利箭已在弦上,快递行业的又一轮风云正在被掀起。
“菜鸟速递”来了
菜鸟速递的介绍视频显示,菜鸟速递将实现“最快半日达”的时效,将揽收的截单时间延长至晚上22点,一件也揽收,并且,针对用户对“送货上门”的需求,菜鸟速递作出了“不上门必赔”的服务承诺。
此外,菜鸟服务的矩阵将覆盖大件、中小件和微小件等全重量级包裹,在谈到“普惠价格”时,万霖提到“中小商家也用得起”。
事实上,菜鸟速递的推出并非菜鸟第一次涉足国内快递落地配送。从六年起,菜鸟就已有了搭建落地配网络,支撑天猫超市等阿里内部自营业务发展的动作,丹鸟直送就是此前菜鸟自营的快递业务,提供区域性、本地化配送。菜鸟相关人士介绍,“菜鸟速递”即来自于“丹鸟直送”的升级——在丹鸟落地配网络上,又扩充了网点、搭建了跨省的干线运输、转运中心等基础设施,升级为全国性的快递。
在大会上,万霖提到了丹鸟直送品牌认知度不高的问题。他认为,随着过去几年菜鸟对全国性的干线运输、转运网络的搭建,快递能力的建设,菜鸟在新的阶段必须作出一些改变,满足其客户对高品质快递供给的需求,这也是菜鸟升级其快递品牌的主要原因。
菜鸟速递的服务已在2022年开放试用,伊利在天猫上的部分旗舰店2022年开始试用菜鸟速递服务,相关店铺的物流问题投诉和退货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在电商业务越来越“卷”的当下,品质快递所能带来的消费者体验提升必然更被商家重视,不过,随着菜鸟速递的大规模开放,其性价比的吸引力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但对行业来说,菜鸟开“卷”的信号已经被释出了。万霖透露,菜鸟速递将成为2023年菜鸟重点建设的国内物流业务产品。随着菜鸟速递进一步向市场推进,一个更具野心的菜鸟会如何“搅动”行业,值得关注。
菜鸟“卷”到了谁?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执行副主席、即将接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的蔡崇信,第一次以菜鸟集团董事长的身份出现在了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会的视频致辞中。他表示,面向未来,阿里巴巴集团会始终坚持支持菜鸟的长期发展。同时,作为独立面对市场,面对客户的智慧物流企业,菜鸟也会坚持战略方向,持续投入,建设物流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速递与客户进行了现场签约,除了认养一头牛、青岛啤酒、添可、欧珀莱、银泰百货等客户,盒马和天猫超市的相关负责人也都作为客户代表出现在了签约现场。这意味着,尽管阿里组织架构调整、各业务独立性进一步提升,但菜鸟速递仍然获得了集团和“兄弟集团”的坚定支持,积攒了不少“弹药”。
从菜鸟速递的定位来看,目前菜鸟速递所竞争的市场份额更多指向了京东和顺丰的“蛋糕”,尤其是在阿里系电商的高端产品配送需求中,菜鸟速递与阿里系电商物流体系的紧密联系将是顺丰难以比拟的,顺丰原本就波折的电商类经济业务或将面临着进一步冲击。
与此同时,菜鸟速递追求性价比的过程中是否会“向下”抢占“三通一达”的市场也受到业内关注。
万霖表示,“中国快递市场发展得足够快、也足够大,需要物流行业提供多层次的供给,菜鸟希望打造更具性价比的品质服务,满足商家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则对第一财经表示,在他看来,菜鸟推出“品质快递”的送货上门和夜间揽收等服务可以提高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期望值,可能会促进其他快递公司也提高服务质量,感受到压力。
截至发稿,A股圆通速递报收15.2元/股,较昨日收盘价上涨5.04%;韵达股份报收9.61元/股,上涨0.73%;申通快递报收11.29元/股,与昨日收盘持平;中通快递美股收涨1%,港股收跌2.06%;顺丰控股A股报收47.37元/股,下跌0.29%;京东物流港股收盘上涨1.43%。
张孝荣认为,作为一家智慧物流企业,菜鸟自营快递业务极具想象力,但他同时指出,菜鸟速递的推出意味着菜鸟进一步由“轻”变“重”,未来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建设快递网络和设施,考验着菜鸟承担运营成本和风险的能力。
目前,菜鸟已经正式启动上市计划,预计在未来12到18个月内完成上市。菜鸟速递“卷”向服务的同时,菜鸟国际业务也在“卷”时效。万霖宣布,菜鸟将联合速卖通在2023年年内正式推出“全球五日达”国际快递快线产品,从重点国家市场开始,逐步让跨境包裹实现5个工作日送达,向马云所说的“全球72小时达”加速迈进。
未来十年,菜鸟将着力建设一张全球智慧物流网络,打造国内、跨境和海外本地等三大长链物流网络,同时形成末端驿站、物流地产和物流科技等三大短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