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睇大戏”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连演6场、带粤剧“春班”下乡“闹”新春、参与录制央视元宵晚会……在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一直忙碌着。“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剧场,从舞台到电影荧幕,这些经历为我撰写提案带来了不少灵感。”她说。
2024年全国两会,曾小敏将继续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议题。“这次,我的目光聚焦在年轻一代身上。”她认为,要让年轻群体成为传承弘扬粤剧文化的生力军,关键是为他们提供沉浸式艺术体验,进而感知传统戏曲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她建议,传统戏曲艺术要通过更多方式与途径,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粤剧的未来看青年”
近年来,曾小敏欣喜地看到,粤剧观众的面孔越来越年轻了。前不久,广东粤剧院在茂名等地的春班演出现场,有“90后”“00后”戏迷从上海、河北、香港等地赶来,还有周边村镇的大学生结伴前来看戏。不少观众是因为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而关注到传统文化之美。
在与年轻观众交流过程中,曾小敏越来越坚定一个想法:“粤剧的未来看青年”。为了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她常浏览各大社交平台,了解当下年轻人的关注点。她也建立了个人的社交平台账号,时不时分享化妆、练功、赶场等演出幕后花絮,还会上传最新作品,与网友们分享心得体会。
戏曲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在走访调研、采风创作和“触网”过程中,曾小敏有了新的思考。她认为,粤剧近年来在创作上的创新实践,恰恰是呼应了青少年的审美偏好,满足了青少年的文化探索需求,尊重了青少年内心的文化渴望,才能实现“破圈”传播。
2022年至2023年,广东粤剧院联合广州市船说少儿文化基金会,举办两届“广东省青少年粤剧夏令营”,有近百名小营员沉浸式体验戏曲魅力;首届粤剧社会化考级活动于2022年举行,目前已有超过1000名青少年获得考级资质……
“这一系列措施,让青少年‘零距离’感受粤剧之美,进而感知传统戏曲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曾小敏建议,戏曲要通过更多方式与途径,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潮流新风尚的一部分。在她看来,学习或了解戏曲,对年轻人的审美培养、文化素质提升甚至心理健康,都大有裨益。
聚合大湾区戏剧青年力量
在过去一年的履职过程中,如何聚合粤港澳大湾区戏剧青年的力量,也是曾小敏关注的重点。“三地演员对粤剧的理解、艺术的眼光,以及观众的审美都有不同,通过演出交流,对整个粤剧的发展大有益处。”她说。
2022年,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着力打造全新的品牌项目“湾区有戏”,通过对话访谈、演出研讨等系列活动,为粤港澳乃至全国戏剧组织和人才搭建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桥梁纽带。在2月举行的“湾区有戏”2024戏剧新年盛会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9大剧种的年轻人同台献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青春活力和时尚创意的演出。
一次次演出交流,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走访,让曾小敏对于如何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力量有了更多想法。“三地年轻人不仅可以进行演出交流,还可以共同创作、共同制作,在艺术观念、制作方法、演出方式、资源等方面都可以互融共通。”她说。
展望未来,曾小敏踌躇满志:“粤港澳三地共建人文湾区,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她期待,广大青年戏剧工作者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平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把大湾区的戏剧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弘扬粤剧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多种身份切换
为戏曲发展注入新活力
站在舞台上,曾小敏是敢爱敢恨的白素贞、是驰骋战场的冼夫人、是坚强隐忍的“红头巾”;舞台之外,她是院团的掌门人、是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在多种身份之间“无缝切换”,是她的工作常态。这些经历,让她有很多机会倾听行业一线的心声,为她履职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舞台和舞台之外的两块天地,曾小敏总是在思考,如何为戏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受访时,“年轻人”“创新”是她口中的高频词汇。她坚信,保留戏曲的精髓和争取年轻人的喜爱,这两者从不矛盾。
新的一年,曾小敏将继续为粤剧的发展和传播奔走。“新戏新人新希望,让我们一起加油,共同守望传统文化。”朴实而铿锵的话语,是她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