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贷款能增加存款与货币 但不能增加银行流动性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永利

1

银行发放贷款等借出货币成为信用货币投放最重要的方式或渠道,这使得信用货币可以根据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充分供应,避免了实物货币很容易因供应不足而严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信用货币体系又使货币超发更加容易,必须有效加以控制。

银行发放贷款,可以直接转化为借款人的存款,成为借款人可以对外支付的货币(广义货币),成为信用货币投放非常重要的渠道。

有人由此认为,银行贷款不是建立在存款基础之上的,相反,银行存款是依赖贷款产生的,如果没有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限制,银行可以无限扩大贷款投放,并因此创造出无限大的货币总量。这种看法充分肯定了银行贷款创造存款与货币的作用,但却又过于偏激、并不准确,银行发放贷款并不是无条件的,因为贷款只能增加银行存款,但却不能增加银行流动性,而银行必须确保足够的流动性。

信用货币需要新的投放方式

当今世界,各国货币均已从实物货币、金银本位制纸币转化成为信用货币。但对为什么实物货币必然要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以及是如何运行的,并未得到理论上的充分解释和足够的社会认知。

实物货币是指以一定社会范围内最受人们(特别是主流阶层)追崇、流动性较强、能够分成不同价值档次、品质比较稳定、易于携带和保管的特殊物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即货币。包括自然实物货币(不需要多少加工的特殊贝壳、骨头、羽毛等)与规制化金属货币(需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铸造加工的统一规范的金币、银币、铜币等)。

实物货币的供应受制于充当货币的实物或原材料的供应,很难与社会可交易财富的增长相适应,很容易因货币供应不足而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货币短缺与价格走低又会影响到人们扩大生产和交换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金属本位制纸币出现后,货币流通成本大大降低、效率大大提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人们也发现,在纸币得到认可并广泛流通后,真正拿纸币兑换金属货币的比例越来越低,只要能满足社会上用纸币兑换金属货币的需求,即使超出金属货币储备多投放一些纸币,也不会产生问题,反而有利于扩大货币供应,满足社会货币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就使货币供应的灵活性明显增强,而且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保持货币总量与全社会可交易财富的规模相对应,才能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充分发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交换媒介的核心功能定位;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可以不再是实实在在的贵重物品,而完全可以是一种价值表征物或符号,不再高度依赖其本身的物理价值,而是越来越多地依赖到发行人的信用。

由此,货币最终彻底脱离财富实物,转变成为纯粹的信用货币,努力使一国货币总量与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财富的规模相对应,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原来充当货币的实物,如黄金、白银等,就必须从货币舞台退出,回归其作为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值也需要用新的货币进行标示。

信用货币与实物彻底脱离,不再与任何单一物品的价值锚定,成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符号,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完全是基于人们对货币投放机构的信任,根本上是因为一国货币总量代表的是整个国家财富的价值,属于国家信用,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所以,信用货币也叫做“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信用货币是国家信用,而不是中央银行自身的信用(或负债),也不是政府机构或财政部门自身的信用(或负债)。

货币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金属本位制纸币成为中间过渡阶段),实现了货币发展史上的深刻裂变与质的升华,是货币发展的必然方向与重大成果。现在还在探索“货币寻锚”的想法都是背离信用货币本质、违背货币发展方向与发展逻辑的;再设想退回到实物货币,或者比照黄金原理设计出总量和阶段性新增量都严格限定不可调节的加密货币,都是货币理念上的倒退。

脱离实物后,信用货币投放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或方式

完全脱离财富实物的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呢?

这主要包括渠道或方式:

1.货币投放机构购买价值储备物

主要是购买原来充当货币的黄金、白银,以及作为国际硬通货的外汇等作为货币的价值储备物,据以确定货币币值、增强货币信誉,并保持货币传承性。由此投放的货币属于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是整个货币体系的重要基础,非常重要,但又不是越多越好,否则,货币就会倒退回金本位制纸币或实物货币体系了。

2.货币投放机构借出货币

即在社会主体需要货币时,以其已经拥有或将会拥有的可交易财富作为担保(能够变现并偿还借款本息)向货币投放机构借取货币。货币投放机构则主要通过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方式借出货币。

这样就将社会主体引入,与货币投放机构一道,共同对可交易社会财富的价值规模进行评估,根据全社会的有效货币需求投放货币,从而保证货币充分供应以及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相对应,从根本上避免因货币不足而造成严重通货紧缩。

这样,货币投放机构借出货币就成为信用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成为信用货币投放最突出的特色以及信用货币充分供应的根本保障。

理论上,信用货币既能增强货币供应的灵活性,充分满足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又能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相对应,维护货币币值的稳定,是非常理想的货币体系。

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要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相对应却又很难做到,很容易使货币总量的增长超过社会财富的增长形成货币越来越严重的超发(见本人公众号文章“货币超发为何日趋严重”)并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等新的问题。

如果说实物货币体系下货币供应不足成为货币管理的主要挑战,那么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超发就成为货币管理的主要挑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抑制货币超发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货币投放机构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借出货币后,如果借款人不能偿还债务本息而出现坏账损失,就意味着货币投放超出了财富的实际价值而形成超发。

为保证货币质量,就需要严格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审查,严格控制资产的重复抵押贷款以及借款人的总体负债比率;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债务人资不抵债的,应及时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理,不应依靠政策扶持维持大量的“僵尸企业”或“失信个人”,否则将造成社会资源配置失误与严重浪费。货币投放机构对其借出货币产生的坏账损失,应该及时足额予以确认与核销,由此造成资不抵债的,同样应该及时进行重组或破产清理,不能因维持金融稳定而一味予以支持,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货币超发并损害货币整体质量,造成更大金融风险与社会危害。建立货币投放机构退出机制,推动不达标机构有序退出,对维护货币质量至关重要。

为此,需要对货币投放机构划分成中央银行(央行)与商业银行(银行)进行分类管理。其中,央行主要负责货币现金、基础货币的供应和管理,以及货币币值(通货膨胀率)的监测与货币总量调控(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主要面向银行提供集中清算与必要的资金融通(最后贷款人),但不面向社会公众(包括政府)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借出货币);面向社会公众的金融服务交给商业银行负责,银行之间平等竞争并要接受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央行不得直接坐支其印制出来的现金,银行也不得给自己发放贷款直接使用。这样,中央银行基本上不存在倒闭风险,但商业银行则不同,资不抵债的,也同样要实施重组或破产清理。

银行存款与银行流动性并不相同请输入标题

划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形成货币投放与回笼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双层(二元)结构”,就可以从组织体系上避免所有金融业务,特别是存贷款业务全部集中到一家银行办理,所有的支付转账都在银行内部处理,容易因没有流动性约束而造成贷款及其派生存款(货币)无序扩张或严重失控的风险。中央银行主要通过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与资金成本调控其贷款投放的意愿和能力,商业银行则通过扩大或收缩贷款调节社会货币总量。

对银行而言,其发放贷款可以增加存款与货币总量,但借款人增加贷款,并不是为了增加存款并承担存贷款利差损失,而是为了对外支付。如果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或在央行的存款,客户存款的跨行支付就会出现问题。而一旦客户存款出现支付问题,就意味着银行出现流动性短缺,就会严重影响银行的信用,就可能引发存款挤提而造成银行破产倒闭。这样,就推动“银行存款”、“货币总量”与“流动性”成为不同概念,“流动性”主要指银行资产实际变现和对外支付转让的灵活性。

从贷款投放看,可以增加银行存款,扩大货币总量,但不能增加银行流动性(支付能力)。正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约束,就使商业银行不能无条件扩大贷款投放,而只能在保持充足流动性的基础上扩大贷款投放。央行如果无条件扩大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一味的维护商业银行刚性兑付,就会使商业银行蜕变成隐形中央银行,损害全社会的风险与信用意识。

对央行而言,其扩大或收缩对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是扩大或收缩银行的流动性,并不一定能推动银行扩大或收缩贷款,相应扩大或收缩货币总量,这就表现为货币政策的传递与有效性。正因如此,基于央行大幅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就认为货币总量必然会同比例或成倍(货币乘数效应)地扩张是不准确的,特别是央行可以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扩大或收缩面向银行发放的央行票据等产品时更是如此(由此造成的央行扩表是收缩流动性,缩表才是扩大流动性)。

综上,银行发放贷款等借出货币成为信用货币投放最重要的方式或渠道,这使得信用货币可以根据全社会的货币需求充分供应,避免了实物货币很容易因供应不足而严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信用货币体系又使货币超发更加容易,必须有效加以控制。其中,区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由此就带来银行存款、货币总量与流动性的分离,流动性约束成为抑制银行过度贷款、超发货币的重要机制。这都是信用货币体系需要准确认知和有效把握的重要内容。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3-2029年中国贷款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2023-2029年中国贷款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主要包括贷款行业运行分析、经营情况、竞争格局、上下游行业分析、区域分析、重点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