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滕泰
1.中国实现碳排放目标,从技术路线上取决于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利用,从政策上有赖于各项节能、减排、污废处理政策的执行,根本出路还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2.碳排放问题是农业时代和软价值时代之间的工业化时期的历史阶段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领先于中国是他们碳排放低于中国的根本原因,因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解决我们碳排放问题根本的出路。
3.碳达峰、碳中和、气候经济所带来的投资机遇,第一在于包括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氢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对生产方式的改变;第二在于那些应用这些新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场景创新,新技术+场景创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比尔·盖茨先生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以令人钦佩的人类关怀,详实而专业的数据为基础,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发出了碳减排的倡议。对于碳减排行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碳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好评。虽然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专家、学者、企业、个人还在怀疑碳排放与地球升温的这些预测,但是从现实中我们感受到的这些年环境污染的影响出发,我相信各界人士都非常支持中国参与这项行动,也愿意响应比尔盖茨先生的倡议。在资本市场上,与碳减排相关的新技术、新场景自然也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
碳排放问题源自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
气候问题、碳排放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源自我们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工业革命;因而解决碳排放问题,既要重视碳排放控制政策和新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还是靠下一次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为什么这么讲呢?在农业时代,显然我们没有碳排放的问题,也没有工业污染的问题,因为农业创造财富的方式就是两种:一是利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规律创造财富,所以有了种植业;二是利用动物的繁殖和生长规律创造财富,所以有了养殖业。不管是发展3000年、5000年还是10000年,农业的财富总量之所以增长缓慢,主要源于财富创造方式的局限性:种一季小麦或养一只羊取决于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周期,没有办法加速;财富的源泉就是地球表层的有限的生态土壤环境。所以从财富的源泉和财富创造的方式上,农业财富总量和创造效率几乎一开始就被上天给定的。
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引发财富的大爆炸?一方面拓展了财富的源泉,另一方面改变了创造财富的方式。工业革命把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从地球表层土壤有限的生态环境扩展到所有的地球资源,不管是化石资源,还是风、电、潮汐,全都可以成为人类财富的源泉;而工业创造财富的方式也摆脱了动物和植物生长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手段任意加工自然资源,所以才有了工业社会的财富大爆炸——而是这种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碳排放有可能影响人类的未来。
在这样认知的前提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业时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的新的技术路线,比如各种清洁能源技术来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减排的目标;但是要想有一天从根本上解决气候问题,还是需要下一次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软价值、软产业引领的财富革命。
“软价值时代”的财富创造方式变化
近期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新书《创造新需求——软价值引领企业创新与中国经济转型》。在这本书中,我把正在发生的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叫做“软价值时代”。
软价值时代,财富的源泉主要不再是地球的自然资源,而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举个例子,知识产业,包括教育、创作、论坛、会议,就像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召开这个新书分享会,这样的知识产业的碳排放是多少?虽然在这儿开会确实需要一个场所,也需要少量的电,但是与物质产品的加工业相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消耗的地球资源是非常少的。
又比如文化娱乐产业,做一款游戏也好、拍一部电影、创作一个艺术品或者搞一场体育比赛,虽然也需要消耗少量的资源,但这些文化艺术娱乐产品的主要财富来源还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满足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
再比如信息产业,要发一封邮件,发一条微信,打一通电话,这些信息的创造,消耗多少能源?有多少碳排放?会带来多少环境污染?
假设我们的经济结构中的80%都是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以及制造业中所包含的研发、设计、品牌、体验价值,那个时候我们一定是碳排放达标的。大家知道吗?美国的制造业在本国经济的占比只有11%,英国的制造业在本国的占比只有8%,而中国的制造业占比从过去几年的30%降到29%,现在是27%。欧洲、美国为什么碳排放少?并非他们日常生活中人均消耗的能源少,而是他们已经走过了那个发展阶段,是因为前些年全球制造业中心从欧美转移到中国来了,如今这些国家的软产业占比超过80%,这些产业本身就是低碳经济。
总之,与能源相关的生产技术路线选择很重要,控制碳排放的标准和执行也很重要,但是能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目标,既取决于能源技术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也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美国80%的产业都是软产业,比如说信息技术产业,它占美国GDP的20%-30%,文化娱乐产业占美国GDP的20%-30%,其他还有知识产业、新药研制、制造业的研发设计、金融、贸易、高端服务等产业。所以,制造业很重要,但是制造业,包括采掘业等所有工业创造财富的方式,都是利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加工自然资源,不可能没有碳排放。所以中国实现碳排放目标,一方面有赖于我们推广和利用新能源的技术,制定减排目标、执行减排政策,另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产业结构的升级。我们要更多发展一些低碳经济,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健康养老、高端服务,以及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
什么叫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比如苹果手机、华为手机,虽然是制造业,但其80%的价值都是软价值。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把服务业认作为生产服务的行业,我请教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是硅谷的苹果公司为其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制造厂服务,还是这些地方的制造加工厂为硅谷的苹果公司服务呢?价值创造的主体处于哪个环节?是研发、设计、品牌、场景创造,这些软价值占苹果手机价值的80%以上——在这样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里,主要是研发设计创造价值,制造为研发服务,而不是相反。
中国仍然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实体经济,但是应该加快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尽快升级为以软价值为主体的制造业,以研发、设计、品牌等为其价值主体构成的制造业,而不再是过去那些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制造产能过剩的低端制造业。
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让软产业成为经济的主体,才能真正转型为低碳经济,碳中和的目标才能实现。
新技术+场景创新=生活方式的改变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除了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结构的升级,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碳排放目标的实现也非常重要。推动软价值时代的生活方式变化两大力量,一是技术,而是场景创新。新技术+场景创新=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能实现碳减排,而且能够创造新需求,带来新的经济的增长。
比如互联网,它只是一项技术,但是互联网这项技术怎么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生活方式,创造经济增长呢?关键在于场景创新。
把互联网用到购物和商业领域,就产生了阿里巴巴、淘宝网这样的电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把互联网用到社交领域,就产生了Facebook、腾讯微信、领英等,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支付领域里,创新一个支付的场景,就产生了移动支付。最近我发现北京所有停车场的支付方式都变了,十年前、十五年前我们还在想,美国的停车收费方式比较先进,车停在路边,投币付费;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北京的停车场再没有之前的停车收费人员了,我们在路边停车,车开走后,账单发到手机,APP线上缴费,停车收费方式瞬间超越了美国的发展水平。这种支付技术运用到创新场景,又一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把移动互联网用到社区生活,就有了美团这样的生活服务平台,改变了我们的家庭消费、家政服务方式。
如果把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技术用在娱乐领域,创新一系列的消费场景,就产生了我们现在各种各样的电子互联网娱乐,视频、移动视频等,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
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出行的场景,不论是网约车,还是共享单车,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以共享单车为例,还是那样的路,还是那样的自行车技术,但共享单车APP这样的场景创新,就改变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创在了新的需求——仅仅是共享单车这样的生活方式改变,就减少了多少碳排放?
我相信未来有更多的场景创新,把互联网技术、5G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办公领域等。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美国现在还有60%的人口在远程办公,如果未来全世界的非现场办公方式都大幅增加从而减少了出行需求,这样的新生活方式有会减少多少碳排放呢?
软价值时代的人来未来和投资机遇
刚才讲了技术+场景创新,等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未来不但生活方式会有巨大的变化,社会组织模式也会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产生根本的变化。在农业那种财富创造方式的前提下,利用动物、植物生长规律的财富方式,社会的组织方式就是一个村庄外面有几百亩地,几千年都是如此。在工业那种创造财富的方式下,社会组织方式就是工厂、生产线加一个不远的社区。现在我们进入软价值时代,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软价值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软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超过80%时,那这个社会组织方式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所有的出行轨迹、上网轨迹都可以被大数据很快掌握;你可能不认识你的邻居,但经常使用的微信群里面的人,你都很熟悉。我们自己的生活、出行、社交、娱乐等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可能变成某一个社群、某一个俱乐部、某一个办公平台,是这样几个圆的交叉,它们就定义了你的生活。所以,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那么软价值时代的人类未来和社会未来会是什么形态呢?
回到今天的会议主题,面向低碳经济,未来投资要选择什么?
第一,选择投资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新生产方式,包括与碳减排相关的风能、光伏、氢能、核电等等;其中关于制造业的零排放路径,引用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这本书的建议,“要尽可能实现所有工艺的电气化,这需要大量的创新;从已经“脱碳”的电网中获取所需电力,这也需要大量的创新;利用碳捕获装置吸收剩余的排放,这同样需要大量的创新;更有效地使用材料,这也离不开大量的创新。
第二,投资能够改变人类未来的新生活方式,而新的生活方式等于新技术+应用场景创新。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