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清友:全面两孩后,出生人口为何不增反降?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管清友

1

明天万众翘首以待的七普人口数据就要正式公布了,虽然统计局已经预告2020年人口继续保持增长,辟谣了外媒“2020年人口负增长,不足14亿”的说法,提前给市场一颗定心丸。但结合公安部和部分省市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人口增速放缓已是大势所趋,2020出生人口更是出现了断崖式下滑,未来5-10年还可能出现人口塌陷问题,人口红利逐渐消退。

虽然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是放开三孩还是全面放开生育。但考虑到人口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们还是有必要分析人口下滑的深层原因,竭尽全力采取补求措施,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对这种结构变化带来的系统性影响,特别是人口断崖式下滑所造成的冲击。

出生人口断崖式下滑,低生育和老龄化并存

根据公安部统计,2020年我国新生人口登记数据为1003万,较2019年的1179万,降幅高达15%,再次创下1949以来的历史新低。未来几年新生人口将跌破千万,总和生育率也会随之跌破警戒线。

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总和生育率的概念。总和生育率就是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通常情况下,总和生育率达到2.1,也就是每个妇女一生平均要生2.1个孩子,才能完成世代更替,保证整体人口水平相对稳定。这一数值一旦低于1.5,则意味着跌破警戒线,加之低生育率还有自我强化效应,说明此时人口情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当前中国总和生育率仅在1.3左右,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参照日本与韩国的经验,跌破了生育警戒线,掉入“低生育陷阱”后持续了二三十年依旧没有解决方案,其严重性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建国70年来的人口数据。1960年我国人口总量为6.6亿,六十年代是政策转变初现端倪,从鼓励生育转向了节制生育;到了1970年,人口达到了8.3亿。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80年,中国人口9.87亿,计划生育已经上升为基本国策,国家开始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1990年,总人口达11.4亿,独生子女逐渐成为一种主流;2000年,人口12.7亿,城市化迅速推进,民工进城,进一步压缩了生育空间;到了2010年,中国人口13.4亿,二孩开放。2019年,中国人口14亿,国家开始鼓励生育,设立生育基金,但同时二孩政策低于预期。

因此未来5到10年要为即将带来的人口塌陷做好准备,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失。1966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第一次高峰,大概有2.94亿人出生,这个群体会在未来五六年里逐步步入老龄化,大概有接近3亿人突然进入老龄化,这对未来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全面开放二孩已五年,多重因素导致人口不增反降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已经五年多了,现如今新生人口却不增反降。大家可以内心自问,特别是年轻的、到生育年龄的朋友,究竟为什么选择不生孩子?我们总结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育龄人口下降。我国育龄妇女数量在减少,生育基数持续萎缩。20-34岁主力育龄妇女规模在1995年左右达到1.74亿的峰值,到2017年下降到1.6亿。“十四五”期间,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可能将年均减少约620万,出生人口规模自然下降。

二是收入水平提高。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养儿防老”不复存在,制度养老成为主流,通过多生育抵御养老风险的需求在下降。另一方面,女性接受教育水平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如今中国女性“能顶半边天”,劳动参与率超40%,对我国GDP贡献超40%,位居全球前列。随着就业情况得到改善,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也增加了。

三是养育成本上升。如今生产费用不断增加,生活成本逐渐攀升,生育的直接成本,包括怀孕、分娩费用正在增加,同时住房、医疗、教育等间接成本也在攀升。

四是婚姻模式变化。婚育年龄推迟,单身、离婚、丁克普遍。上海初婚男性平均年龄为30.11岁、女性为28.14岁。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29岁,已经高于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

开放生育限制易,解决生育顾虑难

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并不困难,难的是解决“养不起”的顾虑。在国家层面,除了需要完善促进生育政策,也要考虑到完善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比如一些地区的高房价怎办?高医疗成本怎么办?子女教育问题如何解决?解决适龄人口的生育顾虑显然比单纯开放限制更重要。

这里有一组数据非常有意思。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房价对生育孩子的概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房价每上涨1000元,生育一孩的概率将降低1.8%~2.9%,生育二孩的概率将降低2.4%~8.8%。另外也有数据表明,在房价增长最快的地区,生育率下降最严重。25-29岁的育龄妇女中,房价每上涨10%,人口出生率便会下降1.5%。

人口问题在未来仍将是社会的热点话题,关系到在座的每个人。从国家角度来讲,这是个非常宏大、长远的社会公共政策问题。对每个个体来讲,更重要的是适应这种变化。随着人口结构这一宏观变化,会带来区域上和产业上的中观变化。在投资中,我们要去捕捉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机会,比如生育服务、辅助生殖等行业很可能逆流而上,部分生存成本友好的二线城市可能一跃进入“新一线”,这些从人口问题衍生而来的是风险,也是投资机会。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0-2025年中国制箱制盒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2020-2025年中国制箱制盒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产业链分析、生产厂商竞争力分析、投资现状与前景分析、发展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