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滕泰、张海冰、何秉轩
4月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消费低迷严重影响了中小微企业生存并推高了失业率,并有可能引发恶性循环:消费减少→企业营收下降、减少就业岗位→居民收入下降→紧缩消费……就像飞机因为速度过低而陷入了“失速尾旋”风险。面对如此严峻形势,除了学界越来越多专家呼吁稳消费之外,不久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消费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样指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再次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突出位置,支持各地出台发消费券等措施。
在促消费以稳增长正逐渐成为各方共识的情况下,考虑到当前消费乘数效应是投资乘数效应的3倍以上,应进一步深化对消费引领作用的认识,及时出台足够力度的万亿级消费补贴,才能避免消费失速带来恶性循环风险,以千钧之力扭转中国经济下行势头。
一、当前阶段稳消费的乘数效应是投资的3倍以上
在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投资自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在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结束以后,厂房设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都不可避免地进入维护性投入阶段,不可能继续维持增长。更主要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不可避免,同样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越来越少,其边际效应越来越低。
以河北省为例,2014年以后就出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超过全省GDP总额的情况(2017年以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数据再未发布)。当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计算GDP口径的新增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间还有差额,但从这个趋势已经可以看出,每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创造的GDP已经下降至1以下。
在各地投资的边际效应递减的同时,全国城乡消费的边际效应却在递增。根据有关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乘数约为3-5,而投资乘数不到1.6,个别省份投资乘数小于1。就全国而言,同一单位稳增长资金投入,其消费乘数是投资乘数的3倍左右,同样用于稳消费的财政资金,其对经济的作用,已远远大于投资拉动。
在特定的阶段,只有消费能够将潜在的生产能力激活成为现实的经济活动,就像那个“萧条小镇”案例所说的:原本一个陷入经济萧条的小镇,有一天来了一个旅人,这个旅人拿了100块钱去旅馆住宿,店主把收到的100块钱给了屠夫买猪肉,屠夫把赚来的100块钱用来理发,理发师又把这100块钱买了衣服……在外来的100元消费能力注入后,萧条的小镇就这样复活了,这就是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其经济增长的70%以上都是由居民消费所贡献的。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从1971年到2020年,美国个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在75%到85%之间波动,2020年最终消费占比,德国达到73.13%,加拿大达到79.81%,日本达到74.48%,连印度也达到71.08%。2020年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为54.82%(2021年支出法GDP数据尚未公布),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4%,2021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2000美元,逐步向高收入国家靠拢,在走过特定的发展阶段以后,在需求侧更多地靠消费拉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居民收入增长受挫是中国消费下滑的根本原因
面对奥密克戎病毒的传播,中国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取得了特定的防疫效果。但以限制人员流动来建立病毒传播阻隔机制的防控办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今年4月以来上海和全国许多城市所采取的封控和隔离措施,更是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严重受挫,收入预期持续恶化。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对比来看,2022年一季度与2021年一季度相比,收入增速下降了8.6个百分点,而支出增速下降了11.9个百分点,呈现收入增长放缓带动消费下降的特点,二季度这一情况更加严重。
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项来看,2022年一季度与2021年同期相比,工资性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下降了5.8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4.1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增速下降了10.9个百分点,转移净收入增速下降了3.7个百分点。经营性收入增速下降幅度最大,表明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业主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而财产性收入主要以股市、债市、房租收入等为主,代表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所受的严重影响。从四、五月份的情况看,二季度居民收入下滑情况将远远大于一季度。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下降的情况下,2021疫情以来,住户部门人民币存款一直处于高增长态势,从2018年底到2021年底,住户部门人民币存款累计新增额分别为7.2万亿、9.7万亿、11.3万亿和9.9万亿元,基本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有所下降,但2022年4月累计新增额为7.12万亿,远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储蓄倾向再度上升,意味着消费倾向的明显下降。
上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和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数据只反映到2022年一季度,而二季度以来全国性奥密克戎变异株多发疫情的冲击尚未体现,那些多次实施全域管控措施的城市,以及长期处于高压防疫状态的边境地区城市,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居民收入下滑的实际状况还要严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居民收入端发力,扭转居民的收入预期,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才是真正促消费。
三、稳消费应从居民收入端而非供给端发力
2009-2012年间,中国曾出台过一系列消费刺激政策,主要措施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汽车或家电补贴等。放在当下,由于耐用消费品基本普及,这些主要针对汽车家电等的消费支持边际效应不比当年,而近期出台的一些“促消费”政策,比如要求抓紧落实已出台的餐饮、零售、旅游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鼓励地方加大帮扶力度,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其次是放开和增加现有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如对汽车消费的限购放松和减负乘用车购置税等,又比如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这些名为“稳消费”的政策显然主要针对供给主体和房地产、汽车等关键产业,而不是从居民收入端发力的普惠式促消费政策。
在居民消费能力严重受损,消费意愿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从供给端发力其效果远远不如直接补贴消费者,只有让消费者瘪下去的腰包不再那么“羞涩”,恢复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才能使厂家和商铺有充足的订单和客流,让市场主体开业就能有收入、有利润。考虑到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都是直接为消费者服务,从收入端入手,从消费端发力,不仅有利于从宏观上迅速稳住中国经济大盘,而且从微观上有利于保中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只有深刻认识到稳消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引领作用,以及相当于投资3倍以上的乘数效应,才能真心实意从收入端稳消费,而不是打着稳消费的旗号,继续推行“重生产、轻消费”的老一套。
在推进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掌握了促进投资的一整套观念、机制、政策和投入,从中央政府到经济管理部门,再到地市政府,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投资促进机制,用于投资的资金每年达到数十万亿。而在那些习惯于刺激投资或只关注生产端、忽视消费端的专家学者眼中,建立促消费机制和政策的难度要高于投资政策机制和政策。但实际上,从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经验来看,从收入端补贴居民、直接提升消费能力,操作上似乎更容易,且对消费的提振作用是立竿见影的。而我们的有关部门认为对投资掌控力更强,发消费补贴后,对老百姓花不花费、怎么花费,政府缺乏掌控力,这样的认知观念本质上还是陈旧的计划经济思想作祟。要相信市场,相信消费者,用过去稳投资的决心和力度来稳消费,才能尽快建立起稳消费的方法和机制,稳住经济大盘。
四、以万亿级的大规模消费补贴,重启内循环
在稳投资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决策和执行能力远远不如中国,不但决策缓慢,而且也缺乏选项目、审项目和上项目等执行机制,不过在促消费方面,这些国家有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疫情后迅速推出了针对居民和中小企业的补贴计划,带动本国消费迅速复苏,且在补贴结束后,消费增速业务也保持在较高水平,对美国经济的复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2020年以来,美国政府出台了至少六轮财政补贴计划,其中三轮以上针对家庭部门、中小企业和个人,总额累计近3万亿美元提供了包括带薪休假、税收抵免、食品援助、失业救济等形式的补贴、补助和资金支持,拉动美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上行。消费的快速恢复带动美国经济迅速复苏,2021年美国GDP实际增速达到5.7%。
对于大规模消费补贴的政策,中国很多决策部门还在担心钱“打了水漂”或引发通胀。实际上,只要做好政策设计,这样的担忧是不必要的。首先,当前消费引擎面临着因收入锐减、预期恶化而“熄火”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财政补贴将现金直接发到居民手中,越困难的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越高的,对稳经济的乘数效应越大,绝对不会“打水漂”。其次,目前中国经济的情况是,不论商品还是服务,有大量的“闲置”产能和服务能力在承接这些消费补贴带来的新增需求,只要控制好发放的规模和节奏,短期内引发全面通胀的风险是可控的。
2020年疫情发生以后,各地逐步都有一些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的实践,尽管规模很小,但深受老百姓好评,其杯水车薪的尝试效果远远超过这儿几万亿,那儿几万亿的投资或暂缓缴纳、退税费,或什么银行让利几万亿等口惠而实不至的动作。林毅夫、沈艳等学者对2020年3月至5月28个省市自治区的170多个地级市发放了190多亿元消费券进行调研后发现,消费券发放两周内核销率多在6-7成,关联消费倍数(关联消费金额/消费券核销金额)在3.5-17倍之间,说明消费补贴政策得到了消费者较好的参与和使用,并且产生了明显的超额消费乘数效应。5月26日深圳又推出《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再次受到全国各界如潮的好评。如果全国借鉴深圳等地的经验,将消费券与现金补贴方式相结合,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
因此,建议全国和各地方尽快克服稳经济的陈旧过时观念,迅速把宝贵的资金转向收入端稳消费,果断推出万亿级别的大规模消费补贴,可以现金为主,辅之以消费券,补贴发放应当注意节奏和可持续性,按月发放,逐批发放,同时监测对各类物价的影响,避免对物价形成集中冲击。假设向六亿中低收入人口发放人均5000元消费补贴,规模为3万亿元,既小于2022年新增专项债3.65万亿元,也小于中央、地方财政合计赤字3.37万亿元的规模。从消费补贴的资金来源上,既可以把原计划用于稳投资的资金或各种“减、免、让、缓”的资金转移为消费补贴,也可以要求国有企业分红或转让部分国有股权来筹措稳消费资金。
总之,面对消费超预期下滑有可能造成中国经济的“失速尾旋”风险,为了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只有尽快出台万亿级别的大规模消费补贴政策,以消费引擎重启内循环,才能稳住中国经济大盘,获得全国老百姓的支持,增强国民凝聚力,并引领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