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信贷如何服务好稳增长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连平、王运金 

4月信贷运行状况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增加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运行的担忧。当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消费、投资、出口增速放缓,实体经济需求不足;同时金融机构信贷能力承压,信贷增速明显放缓。为刺激有效需求,提升银行信贷能力,相关政策应做出针对性调整。应综合运用储备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激活市场需求,促进信贷合理稳定增长,以实现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目标。

1

一、重点领域拥有巨大信贷需求

有观点认为,是需求不足导致了4月信贷增长明显放缓,而实际情况则是我国有效需求并没有被充分释放出来。需求不足只是阶段性的表面现象,并不意味着我国有效需求真的不足,事实上我国经济在多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在信贷需求。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基建等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普惠小微、绿色产业、房地产相关领域的发展都存在着大量的融资需求。

1.重点建设项目承担着当前和中长期的稳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配套融资需求巨大。

近期国常会提出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融资需求。截至5月末,从各省份公布的投资计划来看,超过3.2万个重点建设项目的总投资额达45万亿元,2022年计划投资额超过11万亿元,其中基建是主要的投资方向。从财政预算来源看,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增长8.4%,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22.3%,两项合计新增支出4.6万亿元,其中投向重点建设项目的财政资金将拉动较大的信贷需求。从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增量来看,3.65万亿元专项债加上去年结转的量,今年专项债实际可用资金将达5万亿元左右;与2021年相比,今年可使用规模将超过2倍,同比多增约2.8万亿元,从而会拉动较大的社会匹配资金投入。

2.先进制造业是战略性发展方向,需要持续的信贷支持。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末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22.6%;今年一季度增长20.7%,如按20%年增长率计算,预计全年工业中长期贷款新增2.7万亿元。按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约84.1%估计,2022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预计新增近2.3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半壁江山”,约56.5%;据此估算,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约1.3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预计将保持在25%以上的较高增速。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制造业强国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未来融资项目将稳步增加,需要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持续较大的信贷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世界重要的战略产业,有着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投资周期长,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发展迅速。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7万家,近五年年均增长28.8%,平均每年新增近3.8万家;工业总产值超过36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研发费用超过3400亿元,年均增长近10%。随着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并投入运营,企业数量与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张,企业科研项目投入对资金的需求量将迅速增长。2021年科研技术贷款增长28.9%,增速大幅超过同期信贷增速17.3个百分点,未来几年科研技术贷款仍可能保持20%以上较高增长。今年央行创设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将进一步释放“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科技企业的信贷需求。

4.在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目标下,普惠金融领域有较为急迫的信贷需求。

今年一季度,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为28.48万亿元,增长21.4%,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20%以上增长率。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下,该领域贷款有望继续保持20%的增长速度,2022年预计新增超过5.3万亿元;其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比约为72%,全年预计新增可能超过3.8万亿元。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难度加大,减税降费、租金减免、融资担保等多项纾困政策不断落地;目前疫情防控逐渐接近尾声,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陆续有序复工复产,正常经营与扩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将明显上升,普惠小微领域贷款会有较大且急迫的需求。

5.绿色产业发展存在稳步增长的信贷需求。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双碳”目标下,我国以绿色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要达到11万亿元;未来绿色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1年全国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直接或间接投向碳减排效益项目约有10.7万亿元,占比67%。按30%年增速计算,2022年绿色贷款预计新增4.8万亿元,其中直接或间接投向碳减排效益项目的可能达到3.2万亿元。未来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结构性工具对绿色产业信贷需求的拉动作用也将进一步显现。

不考虑其他领域信贷需求,2022年上述领域的新增信贷需求量可能在16万亿~18万亿元,而一季度投放了约5万亿元,二季度信贷增速有所放缓;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三四季度信贷增长速度可能明显回升。

二、信贷增长放缓主因是需求未能有效释放

1.当前隐性信贷需求未能有效释放,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

一方面,疫情冲击抑制了内需与外需的释放。疫情期间,居民收入下降,出行受限,消费场所限制人流或被迫暂时性关闭,消费能力与意愿受到一定抑制。今年4月末,全国交通运输业客运量累计同比增速为-33.3%,较2月末大幅下降23.3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停工,投资下降,货物流通速度下降,4月末货运量累计同比下降1.81%,货物周转量累计同比较2月末回落1.71个百分点,至3.5%。海外货币政策收紧、俄乌冲突带来成本上升、国内疫情影响出口企业生产等因素降低了外需。

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消费与投资。根据测算,房地产投资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能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减少0.3个百分点,拖累社零消费总额减少0.4个百分点;可能会拖累2022年GDP增长0.1个百分点。今年4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下行至-2.7%;全国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53.8%;截至5月24日,5月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50.3%。房地产行业的全面下行较大地限制了消费与投资的需求增长。

2.伴随着消费、投资与出口下行,各部门信贷能力与融资需求减弱。

4月居民部门信贷下降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受疫情冲击与房地产下滑影响,以居民住房贷款为主的中长期信贷大幅少增5232亿元;消费需求走弱导致短期信贷受到压缩。企业部门信贷新增5784亿元,其中中长期信贷增加2652亿元,看起来比居民部门信贷情况略好;但需要注意的是票据融资大幅增加,同比多增2437亿元,该部分信贷资金并不能有效地支持到企业中长期投资,且有月末“冲量”、银行分支行占用信贷额度等相关问题。总体来看,内需与外需不足弱化了居民与企业部门的信贷需求。

3.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风险上升导致银行收紧信贷投放条件。

在正常的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较高,对部分融资项目的风险容忍度也较高。但当前消费、投资与出口增速下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4月我国社零总额累计同比增速较上个月下降3.4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较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更加明显。原材料价格上涨,销售受阻,企业盈利能力与举债能力下降,投资信心受挫;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下降,购房意愿降低。美联储、英央行等部分海外经济体已步入货币紧缩进程,尤其美联储采取相对激进的加息举措并同步开启缩表,海外流动性收紧引发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需缩水。4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速较上个月下降2.7个百分点;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因疫情也遭受较大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叠加企业债务风险上升,部分房企已经开始违约,从而导致银行风险偏好降低,与正常经济条件下相比,银行信贷政策与投放条件相对收紧。

4.2020年以来,贷款延期与存款增长放缓影响银行可贷资金增长。

2020年6月,央行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并于2021年末转变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今年5月该工具的额度与支持比例又增加了一倍。受疫情冲击,今年央行鼓励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司机贷款、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贷款等延期还本付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存量信贷资金回流规模。2021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共延期2.17万亿元,今年金融机构将更大力度支持贷款延期,规模可能超过10万亿元。经验表明,过往年度收回再贷资金通常约占存量信贷的1/3,但近两年银行贷款收回资金可能在1/4左右,资金回笼速度下降,导致收回再贷资金规模增长较为有限。同时,近年银行存款增速有所下降,由2020年一季度末的9.9%降至2021年末的9.3%,甚至个别月份曾达到8.3%较低水平,银行存量存贷比则由79.7%升至83%,银行可贷资金增长明显放缓。

5.持续让利实体压缩了银行盈利空间可能也是信贷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

当前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已持续六年保持不变,贷款利率却在不断下行。2021年9月与2022年3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21%与2.37%,上升了0.16个百分点;而同期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5.0%与4.65%,下降了0.35个百分点。诚然,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给予了商业银行较低的再贷款利率,一般在1.75%~2.0%,但规模相对有限。2022年一季度末,全国再贷款再贴现余额为2.47万亿元,与基础货币比规模相对较小,其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功能相对有限。2021年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2.08%,与2012年的2.75%相比,足足下降了0.67个百分点,幅度较大。同时银行非息收入增长并不显著,2021年末全国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为19.81%,与2019年的21.93%与2020年的21.04%相比下降明显,银行利润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度上升。银行利润空间收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在现有监管要求不变的情况下,银行信贷成本相对上升,叠加部分企业违约、疫情影响企业经营与还款能力等因素抬升了信用风险,银行信贷能力与投放意愿相应受到抑制。

三、供需两端发力共同促进信贷增长

当前信贷要保持合理稳定增长,需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关键是要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有必要从财政政策、房地产政策、纾困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及银行业本身入手,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疏通政策传导机制,发挥好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促进信贷恢复平稳较快增长。

1.建议积极财政政策加快支出进度,推动基建项目尽快落地。

1~4月财政支出进度仅达到30%,财政存款新增4046亿元,财政对基建投资的支出还有较大空间。基建项目对投资与消费的拉动作用是较为显著的。按照今年的计划安排,财政政策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较大,但项目资金落地进度仍需加快。今年基建项目的配套融资需求较大,金融机构应做好资金安排,支持基建项目落地。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可用资金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其配套融资多为中长期信贷,投资周期较长,大都由政府及国资背景企业背书,项目信用状态良好,较为符合银行中长期信贷投放要求。扩大退减税总量、加快专项债发行、增加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延长缓缴社保费时间和扩展缓缴行业范围、新增1万亿元国家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积极财政措施的落地实施,都将有效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领域的持续发展;中小微企业也将恢复正常经营。随之而来的是这些领域信贷需求尤其是中长期信贷需求的快速增长。

2.建议进一步放宽房地产需求限制性政策,刺激居民购房与企业投资需求。

鼓励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解除落户限制、购房限制;降低购房首付比例,进一步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增加贷款额度,刺激居民购房需求。支持房企加快销售回款,下调预售资金监管比例、调降预售门槛、加快预售证审批等,提高房企预售资金使用效率;适当调整“四证”申请条件,加快行政审批效率,满足房企合理的开发贷申请要求。阶段性放宽三道红线监管与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适当延长达标日期,放宽各档房企有息负债年增幅上限。适度提升各档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与房地产贷款占比的上限,保证开发贷与并购贷的平稳有序投放。适度放宽银行表外融资业务,降低信托融资监管要求,适度恢复前端融资,激发土地市场活力。积极调整首套及二套购房贷款申请条件,继续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加快贷款审批与放款速度,释放居民刚需与改善性购房需求。保障购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持续刺激购房需求。加大对优质房企的金融支持力度,保证开发投资资金到位。支持民营房企拓宽直融渠道,支持REITs、物业IPO等多种方式融资,鼓励资质优良房企境内外发债融资;通过多种方式更大程度地利用内外部社会资金支持房地产投资的合理增长,拉动建材、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有效信贷需求释放。

3.建议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保证各项纾困政策尽快落到实处。

疫情极大地冲击了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正常的生产经营节奏,对消费、就业影响巨大。地方政府应尽快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推动企业加快申报留抵退税,提高审批效率;合理扩大中小微企业社保缓期缴纳范围与额度,降低行政审批等相关费用;尽快下发对中小微企业稳岗扩岗的财政补贴,以现金形式适当奖励稳岗扩岗先进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适度的房租减免幅度,必要时可提供免息或低息贷款用于支付房租或发放员工薪资。

出台减免税费、免费租用办公场所、设立工商税务登记绿色通道等更大力度的优惠政策,鼓励创业,支持灵活就业。监管部门加强对各项纾困政策的督导工作,避免出现“懒政”行为。尽快恢复物流运行,加大商品物资供应,保障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可获得充足的生产物资;打击哄抬物价行为,保持物价稳定;给予农业生产补贴,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应;调控原材料价格,降低中小微企业生产成本。通过发放购物券、加大家电补贴、购车补贴等政策加快恢复消费增长,提高企业销售收入。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和加快政策落地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经营,推动信贷恢复增长。

4.建议货币政策加大力度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宽裕,着力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

央行可考虑再次小幅降准,释放低成本长期流动性,降低银行负债端资金成本;合理扩大OMO与MLF操作规模,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保障银行具有充足的信贷资金供应。货币政策可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金融、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额度,创设消费再贷款支持大宗商品消费增长,对薄弱环节信贷投放表现优秀的银行发放现金或低成本资金激励。必要时可小幅下调政策利率,或定向降息,进一步下调专项再贷款利率,为银行稳定盈利提供一定空间,切实支持银行对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增加政策性银行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额度,并加快落地。

5.在特殊经济形势下,建议宏观审慎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合理指导和调整银行监管指标。

适度调整拨备覆盖率要求,2021年末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96.5%,大幅超过监管要求的150%,个别银行甚至超过500%,可考虑适度降低拨备覆盖率下限或设定拨备覆盖率上限,以降低资金占用,增加信贷投放。可考虑鼓励银行适度降低流动性覆盖率LCR,释放部分优质流动性资产,2021年末该率为145.3%,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00%。可考虑下调商业银行杠杆率(一级资本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4%下限至3%的国际标准。建议严格限制银行贷款利率超额浮动行为,适度设定小微企业、涉农、科创等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相关贷款利率上限,规范信贷投放相关环节。

6.商业银行应积极筹措资金,适度提高风险偏好,优化审批流程,加大力度投放信贷。

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关注长期收益,及时向重点建设项目、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及餐饮旅游航空等领域提供足额优惠的信贷支持。做好中长期资金安排,增加对基建配套融资的资金储备;适度放宽基建项目的融资条件,适当降低风险审查要求,合理贯彻专项债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的支持政策,注重项目长期收益。加大对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基建项目的长期信贷支持,降低相关企业信贷融资成本,适度放宽还款条件与期限。

明确政策界限,分清各方责任,强调“依法合规可以免责”,规范投放信贷,限制隐性债务担保。合理提高风险偏好,适度调整管理流程,优化风险审查机制,降低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信贷条件,关注长期客户资源储备。积极筹措信贷资金,通过加大现金或物质奖励、创新存款产品等提高居民与企业存款积极性。加快信贷流程审批与放款速度,按时收回未延期贷款,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加大力度吸收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合理控制非银金融机构贷款业务,降低理财产品投资规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信贷可用资金。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拓宽信贷覆盖面,提高业务拓展与审批效率。开发更多优质金融产品与多样化的还款方式,满足不同行业企业特色化的信贷需求。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推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江西省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江西省经济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分区域投资环境分析、主要经济开发区介绍、投资优势分析、投资分析前景预测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