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蒋飞、李相龙
全社会用电量与很多经济指标紧密相关,可以说它是经济的晴雨表。我们跟踪数据发现,今年以来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处于下降态势。且通过比较商品房销售面积与用电量的增速,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用电量增速仍可能保持下行态势。
但8月14日四川却发布限电令新规定,从2022年8月15日00:00至20日24:00,取消主动错避峰需求响应,在全省的19个市(州)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实施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对于当前四川限电,一方面我们认为是用电负荷短时间内冲高,四川夏季空调降温负荷近1800万千瓦,超过全省用电负荷的1/3,空调高负荷是导致限电一个重要原因;另外,7月以来,四川迎来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天然来水电量由同期约9亿千瓦时,下降至目前约4.5亿千瓦时,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四川水电装机占比超过80%,上游降水较往年下降4成左右,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
虽然当前部分地区限电现象是在极端天气下临时发生的,属于季节性因素。但为防止其对经济造成不必要的冲击,我们还是要做好应对准备。一方面要在总量上达到供需平衡状态: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供需平衡,也要预防极端情况下的电力需求,未来重点发展储能;另一方面要在效率上达到优化配置水平:正确使用市场、价格等经济手段,积极进行电力体制改革,完善规范电力市场交易模式,找出并解决现存的阻碍电力市场效率提高的问题。
最后,为了应对未来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和极端情况下的市场波动,我们既要增加供给的产量又要提高市场效率,因此需要两方面共同下力气,来减少“限电”的发生。去年以来我们持续认为改革是提高经济增长、解决房地产和消费等诸多方面问题的主要手段,电力市场改革虽然还未完成,但效果已经在显现,市场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风险提示:国内宏观政策改变,电力市场改革不达预期,极端天气影响,新冠疫情集中发生。
今年前7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增速降至3.4%
宏观分析中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全社会用电量,它是电力消费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量,是一项重要的能源消费指标。很多经济指标都和用电量紧密相关,市场人士也经常分析和跟踪该指标,可以说它是经济的晴雨表。
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发挥效果和疫情的反复影响,国内需求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也处于下降态势。比如去年底全社会用电量增速为10.3%,到今年前七月增速降至3.4%。
我们在之前的报告中经常引用的经济关系,就是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领先用电量增速大约4-6个月(为什么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可间接看出用电量下降,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在我国,房地产需求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总需求下降,因此用电量就下降)。截止到今年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速已经下降至-23.1%,以领先关系来看,未来几个月用电量增速仍可能保持下行态势。
但新闻报道8月14日四川发布限电令新规定,从2022年8月15日00:00至20日24:00,取消主动错避峰需求响应,在全省的19个市(州)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含白名单重点保障企业)实施生产全停(保安负荷除外);另外8月16日,重庆也宣布扩大工业企业限电时间,时间长达11天。
我们知道2021年因为用电需求旺盛,各地出现过限电等措施。但今年用电量增速已经从高位回落至个位增速水平,为何还会出现电力不足的问题呢?
异常高温天气扰乱发电节奏造成临时缺电
首先,虽然用电量增速在下降,但用电量并未下降。虽然用电量1-7月因为疫情原因增速为3.4%,但是7月单月又回到6.3%,增速较快,且过去二十多年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在上升,到今年7月单月达到8324亿千瓦时,属于历史次高水平。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未突破1.2万美元,按照发达国家发展路径来看,中国未来还会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中国的用电需求还未达到顶峰。根据中电联预测,综合考虑节能意识和能效水平提升等因素,预计202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9.5万亿千瓦时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4.8%,年均增加约4000亿千瓦时。
其次,四川限电主要是夏季短期高负荷和供给问题。对于当前四川限电,一方面我们认为是用电负荷短时间内冲高,四川夏季空调降温负荷近1800万千瓦,超过全省用电负荷的1/3,空调高负荷是导致限电一个重要原因;另外,7月以来,四川迎来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天然来水电量由同期约9亿千瓦时,下降至目前约4.5亿千瓦时,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四川水电装机占比超过80%,上游降水较往年下降4成左右,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
然后,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用电量需求,新能源发电设备装机增速在不断增长。过去几年发电装机容量累计增速大多数年份都是高于用电量和发电量累计增速,尤其是政府大力发展新能源政策下,风电、光伏等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7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28亿、3.06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风电和太阳能年发电量达到978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1.7%。由此看出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是在不断上升的。
最后,今年高温造成水电发电量明显下降,引发局部用电不足。全球工业化的长期发展导致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全球变暖成了当下最严重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极端天气经常发生,对国际用电市场造成困扰。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干旱,尤其是长江流域。据统计,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过20天;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30天。应急管理部介绍,6月下旬以来,长江中下游降水开始偏少,加上七八月上旬持续高温晴热和无有效降雨的影响,使得江河来水量持续走低。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5—6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主汛期时段,长江水位出现“汛期反枯”的现象。长江流域是我国主要的水电来源地,干旱缺水导致水电发电量增速大幅下滑,7月水电发电量同比涨幅仅2.4%,水电发电比重也远低于季节性。
同时高温对居民用电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今年7月城乡居民用电量达到148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大幅高于往年水平。高温促使居民增加空调、冰柜等制冷用电器的使用频率和时长,也增加这些电器的购买量。据奥维云网数据,空调品类在今年第30周(7月18日至24日)线上市场行业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6.45%,达到27.4亿元,销量达到91.7万台,较上年同期增长11.52%,一改上半年家电销量持续低迷的态势。
这一降一增,用电缺口大幅增加。等到夏季过去,高温天气转凉,居民用电需求会再次回落,届时用电缺口会大幅缩减。可以看出,当前的限电现象是在极端天气下临时发生的,属于季节性因素。但我们还是要做好应对极端天气下电力波动的准备,以防止对全国经济系统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如何应对极端情况发生下的电力波动?
一方面要在总量上达到供需平衡状态。今年3月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8亿千瓦左右,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6月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期间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为了实现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建工业园区、新增大型公共建筑分布式光伏安装率达到50%以上。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高速铁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领域和5G基站、数据中心等信息产业领域推动“光伏+”综合利用。推动100个左右的县、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乡村风电开发。建成1000个左右光伏示范村。
国家能源局局长在今年7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讲到,从现在到2030年,我们预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按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可以看出未来满足电力基本供需平衡没有问题。
但除了满足基本的供需平衡之外,也要预防极端情况下的电力需求,因此储能也是“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方向。去年7月份《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指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今年1月份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能动双重作用,加强储能技术创新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谋划,积极开展区域性储能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储能政策机制改革试点,推动重点区域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可以预见未来储能,尤其是长时储能技术或将大力发展。
另一方面要在效率上达到优化配置水平。除了在总量上达到基本平衡之外,也要用市场、价格等经济手段,调控电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作用。去年底国务院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其中提到“支持试点地区完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
可以说电力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2年,国务院就发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拉开电力体制改革序幕。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定了“三放开、一独立、三强化”的改革路径以及“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提出区分竞争性和垄断性环节,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开展有效竞争,培育独立的市场主体,掀起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今年3月份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新篇章开启。目前,全国已建立北京、广州两个区域电力交易中心和33个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通过公平有效的市场机制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实现经济调度,对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4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8%,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0.6%,电力市场正在成为配置电力资源的最重要方式。
但仍然存在诸多因素阻碍电力市场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比如全国范围的统一电力市场并未形成,难以打破省间壁垒,提高大范围资源配置效率;去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一方面取消了全国范围的工商业目录电价,但新的电价体系还未成熟,电网企业代理购电机制如何涵盖峰谷电价、容量电价等还未明确。另一方面扩大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为不超过20%,但当煤价大幅波动超过20%时,煤电企业仍然面临亏损。今年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规定秦皇岛港5500大卡下水煤基准价的合理区间为570~770元/吨,无正当理由超出煤炭现货价格合理区间的视为哄抬价格,实现“上限保电、下限保煤”,电力和煤炭市场由此均承担了一定的公共事业责任。
最后,为了应对未来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和极端情况下的市场波动,我们既要增加供给的产量又要提高市场效率,因此需要两方面共同下力气,来减少“限电”的发生。去年以来我们持续认为改革是提高经济增长、解决房地产和消费等诸多方面问题的主要手段,电力市场改革虽然还未完成,但效果已经在显现,市场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