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水虻养殖行业概述
黑水虻学名为亮斑扁角水虻,是腐生性水蛇科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动物尸体,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更容易进行资源化利用,因此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
目前,黑水虻的养殖模式主要可分为地面养殖和立体养殖,但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黑水虻基地均采用地面养殖模式,该模式方便操作,投资体量小,见效快对物料的要求低,但同时也存在占地面积大、人工成本高以及对环境不友好的明显缺点问题。立体养殖模式可分为多层盒式养殖、多层槽式养殖和集成式立体养殖。立体养殖模式拥有空间利用率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人工成本低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对环境控制要求高,对物料要求高,投资体量大和盈利难度大的痛点问题。
二、黑水虻养殖行业相关政策
国家对餐厨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饲料替代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便提出了要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餐厨试点工作的具体支持内容、支持方式和实施程序等。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黑水虻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三、黑水虻养殖行业现状
1、全球
黑水虻原产于中南美洲草原,随着17世纪地理大发现,向欧、亚、澳、非等地区扩散。20世纪,黑水虻已扩展至全世界。据统计,2022年全球黑水虻市场规模约为2.43亿美元,同比上升13.02%,目前,中国、欧美和日韩等地区是全球黑水虻主要的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黑水虻市场规模占全球比重达25.42%。
2、中国
1)市场规模及细分市场
近年来,以黑水虻为代表的生物养殖转化技术在餐厨(余)垃圾处理中广泛应用,通过黑水虻幼虫消解产生的虫沙可做为良好的有机质还田,黑水虻幼虫由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作为动物饲料中的优质蛋白源,被认为是可高效处理和资源化、减量化有机废弃物的新兴工艺,且产品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逐渐成为热点。国内黑水虻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2.12亿元迅速增长至4.16亿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14.43%。从细分市场来看,鲜虫市场规模占比达82.45%,虫沙占比17.55%。
2)产量
黑水虻是现阶段社会生活中利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资源昆虫,具有产卵量大、时代间隔短以及繁殖迅速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黑水虻产量保持高速增长,据统计,2022年我国黑水虻产量约为26万吨,2017-2022年CAGR为15.54%。
四、黑水虻养殖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示意图
黑水虻产业链的上游包含餐厨垃圾处理和禽畜养殖废弃物处理两大关键环节;产业链中游包含育种和养殖两大环节;下游包含饲料替代和要素消费环节,目前黑水虻在国外的产品形式大多为脱脂虫粉,而国内有全脂虫干、脱脂虫干、虫油和虫浆发酵产品等多种应用形式,可部分替代鱼粉、肉猪、肉鸡、蛋鸡等饲料和部分添加要素。此外,黑水虻还能够制作低成本的优质生物柴油和宠物食品,用于新药开发和化妆品油脂添加剂等。
2、下游
饲料行业产量稳步增长,行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展。2016-2022年我国工业饲料产量持续增长,产量从2014年的1.97亿吨上升至2022年的3.02亿吨,年均增速为5.5%。2019年尽管非洲猪瘟影响猪饲料需求,但禽类等饲料产量保持增长,全年行业产量微增,同比上升0.44%。
五、黑水虻养殖行业前景
黑水虻幼虫的衍生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和潜在应用性等诸多优势。黑水虻幼虫处理厨余垃圾可在极大程度上减少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和垃圾填埋、焚烧法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同时,黑水虻幼虫将厨余垃圾进行生物转化后可生产出高质量生物柴油,且其营养价值丰富,还可用作动物饲料,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此外,对养殖原料、饲养条件以及卫生管理加以严格控制,防止其产品在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即可保证其食品安全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使用黑水虻幼虫处理厨余垃圾并应用于人类食品是一种理想的可行方法,通过进一步优化黑水虻处理技术,可在有效提高黑水虻产品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厨余垃圾的高值化利用。
华经产业研究院通过对中国黑水虻养殖行业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全面剖析行业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市场供需现状及行业典型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行业发展轨迹及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帮助企业了解行业当前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决策。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4-2030年中国黑水虻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