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一轮“船周期”的到来,船企2023年的业绩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日前,中国船舶发布公告表示,预计公司2023年净利润同比增加超过1400%,最高达到32亿元。2月2日,中国船舶表示,订单已经排到了2027年。
业内认为,造船需求持续向好,行业景气度提升。与此同时,船产业链上的其他公司也在2023年业绩出现明显上涨,包括中国动力、亚星锚链在内的多家公司预计2023年净利润大幅提升。
预计净利润翻超14倍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船舶完工量为4232载重吨,同比增长11.8%;新接量为71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4%;手持量为139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2.0%。
从国际市场份额上来看,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以及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市场份额的50.2%、66.6%和55.0%,可以说是占据了世界的大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造船大国。
1月29日,中国船舶发布了2023年年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告显示,2023年,中国船舶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在27亿元至32亿元之间,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1470.95%至1761.87%。
值得关注的是,公告显示,中国船舶预计2023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亿元至0元之间,上年同期则为-27.48亿元。
关于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中国船舶方面表示,2023年, 公司子公司处置海工平台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及收到政府补助等事项,产生非经常性损益金额32亿元左右。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船舶的非经常性损益为29.21亿元。
“同时,2023年,全球新造船市场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随着前期低价船订单的逐渐出清,公司手持订单结构不断改善。围绕全年生产任务指标,公司加强生产管控,提高生产效率,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较大,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及在上年同期公司业绩指标较低的情况下,公司本期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中国船舶在公告中表明了业绩大增的原因。
订单已经接到2027年
“非经常性损益只是当年会发生的,公司业绩改善的主要原因还是船市在好转。可以看出来,与2022年相比,公司2023年的主营亏损已经大幅减少。”2月2日,中国船舶方面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船舶是中国船舶集团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造船业务、修船业务、海洋工程以及机电设备等。
近年来,中国船舶持续在自主创新方面发力。旗下4个子公司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和中船澄西均有业务上的突破。以广船国际为例,2022年,广船国际推进绿色智能MR研发和LR标准船型突破,完成了5型船海产品升级计划。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公司中。中国船舶旗下3家公司上榜,而新接订单量前10家公司中,有2家公司上榜。
中国船舶方面表示:“我们订单的接单量已经到2027年了。造船行业是一个接单式生产的行业,理论上,如果现在再有订单,我们只能2027年之后交付,前面的订单都接满了。”
作为造船业的“大佬”,中国船舶近期的确接单接到“手软”。2023年12月份,中国船舶便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旗下的外高桥造船与广船国际在2023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分别与两家七届签订了多艘108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新造船合同,总金额约14.6亿美元。
造船业景气度大幅上升
作为一个带有明显周期性特点的行业,业内和投资机构均普遍认为,新一轮的“船周期”已经开启。
“我们认为,造船周期再一次开启。中国船舶(的相关经营)差不多是从2008年开始下降,现在新的周期应该是起来了。”中国船舶方面表示。中国船舶的股价走势恰好与“船周期”类似。
在经历了2007年的股价暴涨之后,2008年,中国船舶的股价大跌,年度跌幅超过了80%,股价从142元/股的高点跌至不足20元/股。中金公司在研报中指出,造船需求长期向好,叠加船龄到期和新环保政策带来的替换需求,未来一段时间,造船订单量将保持稳定,价格景气度上升。
受到船市热度上升的影响,船产业链的业绩也明显提升。中国动力发布公告表示,预计2023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5亿元至8.2亿元,同比增加95.38%至146.48%。
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中国动力直言:“船舶行业回暖,柴油机板块子公司2023年销售规模扩大,订单大幅增长,且主要产品船用低速发动机的价格也有所增长,毛利率得到提升。”
亚星锚链也成为新一轮船周期的受益者,预计2023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16亿元至2.54亿元,同比增加45%至70%。“2023年,船舶和海洋油气的行业回暖,公司紧抓市场机遇,船用锚链和海洋石油平台系泊链及连接件销售收入增加,国产替代的矿用链销售规模增长明显,带动公司净利润增长。”亚星锚链在公告中分析了公司业绩增长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