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2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策略报告
碳交易
分享:
复制链接

2015-202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策略报告

发布时间:2015-03-09
¥ 9000 ¥12000
  • 170293
  • 华经产业研究院
  • 400-700-0142 010-80392465
  • kf@huaon.com
  • 下载订购协议 下载PDF目录

报告目录

第一章碳交易相关概念及市场结构分析

1.1 碳排放交易的定义和分类

1.1.1 碳排放交易的内涵

1.1.2 碳排放交易的分类

1.1.3 碳排放交易的品种

1.2 碳排放交易市场结构分析

1.2.1 碳交易市场总体结构

1.2.2 配额碳交易市场结构

1.2.3 自愿碳交易市场结构

1.2.4 碳排放交易的主体对象

1.3 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3.1 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1.3.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行性

第二章2012-2015年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分析

2.1 京都议定书与碳交易市场

2.1.1 《京都议定书》简介

2.1.2 《京都议定书》修正案

2.1.3 《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2.1.4 “核证减排量”突破10亿

2.1.5 2015年有望达成新协议

2.2 全球碳交易市场综述

2.2.1 发展阶段

2.2.2 市场特征

2.2.3 交易规模

2.2.4 供需态势

2.2.5 价格分析

2.2.6 市场进展

2.3 主要碳排放交易体系

2.3.1 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EUETS)

2.3.2 美国排放交易体系(CCX)

2.3.3 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

2.3.4 澳大利亚排放贸易体系

2.4 欧盟碳交易市场

2.4.1 欧盟碳交易规模

2.4.2 欧盟碳交易价格分析

2.4.3 欧盟碳交易实施阶段

2.4.4 欧盟碳交易市场机制

2.4.5 欧盟碳交易体系改革

2.4.6 欧盟碳交易经验借鉴

2.5 美国碳交易市场

2.5.1 美国碳交易市场结构

2.5.2 美国芝加哥碳交易市场

2.5.3 加利福尼亚碳交易市场

2.5.4 美国碳交易发展策略

2.5.5 美国碳交易前景展望

2.6 其他典型碳交易市场介绍

2.6.1 澳大利亚碳交易市场

2.6.2 加拿大碳交易市场

2.6.3 日本碳交易市场

2.6.4 韩国碳交易市场

第三章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3.1 政策环境

3.1.1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3.1.2 2014年新环保法解读

3.1.3 污染物排放新标准

3.1.4 碳交易市场列入深改组任务

3.1.5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出台

3.1.6 节 能减排“十二五”政策导向

3.2 经济环境

3.2.1 国民经济增长态势

3.2.2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3.2.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3.2.4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2.5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3.2.6 碳交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3.3 社会环境

3.3.1 各国碳排放情况

3.3.2 中国碳排放总量较高

3.3.3 我国污染物排放状况

3.3.4 高耗能行业发展受限

3.3.5 节 能减排成效初显

3.3.6 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3.4 技术环境

3.4.1 低碳技术转让途径

3.4.2 中欧碳交易合作项目启动

3.4.3 节 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3.4.4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

第四章2012-2015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

4.1 中国碳交易市场SWOT分析

4.1.1 发展优势(Strength)

4.1.2 发展劣势(Weakness)

4.1.3 发展机遇(Opportunity)

4.1.4 发展威胁(Threaten)

4.2 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分析

4.2.1 自愿减排交易规模

4.2.2 全国碳排放交易规模

4.2.3 区域市场碳交易规模

4.2.4 碳交易市场履约规模

4.2.5 碳交易市场企业规模

4.2.6 碳排放交易机构规模

4.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

4.3.1 碳交易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4.3.2 多地碳交易市场量价齐升

4.3.3 碳交易价格发现功能显现

4.3.4 金融机构对碳市场反映平淡

4.3.5 个人投资者参与热情较高

4.3.6 碳市场供求需要调控干预

4.4 中国碳交易试点分析

4.4.1 选择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标准

4.4.2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部署情况

4.4.3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进展

4.4.4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比较分析

4.4.5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面临的问题

4.5 影响中国碳交易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4.5.1 市场开放程度

4.5.2 市场规模

4.5.3 供需关系

4.6 碳交易管理体制的总体框架

4.6.1 国务院层面

4.6.2 国家部委层面

4.6.3 地方政府层面

4.6.4 交易所层面

4.6.5 中介组织层面

4.6.6 专家学者层面

第五章2012-2015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

5.1 碳交易机制发展综述

5.1.1 《京都议定书》交易机制

5.1.2 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方法

5.1.3 欧盟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

5.2 清洁发展机制(CDM)分析

5.2.1 清洁发展机制概念

5.2.2 CDM项目经济机制

5.2.3 CDM项目开发模式和程序

5.2.4 我国CDM项目发展规模

5.2.5 CDM项目的交易成本

5.2.6 CDM项目相关机构及主要职责

5.3 中国碳排放试点项目配额机制比较

5.3.1 不同分配方案简况

5.3.2 历史法是主要方法

5.3.3 基准法使用有限

5.3.4 拍卖法有望兴起

5.4 中国碳排放配额机制完善思路

5.4.1 首选免费分配减轻成本负担

5.4.2 分配规则亟需详细、透明

5.4.3 不同的方法会增加管理成本

5.5 碳交易结算机制分析

5.5.1 碳交易结算方式

5.5.2 碳交易结算的参与机构

5.5.3 碳交易人民币结算分析

5.6 碳交易核查机制分析

5.6.1 碳交易核查的标准及流程

5.6.2 碳交易核查的监管机制

5.6.3 碳交易第三方认证核查

5.6.4 碳核查报告编制原则及方法

第六章2012-2015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定价机制分析

6.1 碳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

6.1.1 政策变动

6.1.2 交易制度

6.1.3 能源价格

6.1.4 科技因素

6.1.5 供求因素

6.2 中国碳交易定价典型模式分析

6.2.1 深圳模式

6.2.2 北京模式

6.2.3 上海模式

6.2.4 重庆模式

6.3 制约中国碳定价机制发展的瓶颈因素

6.3.1 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仍未形成

6.3.2 缺少碳排放测量系统

6.3.3 缺乏完善的碳税制度

6.3.4 不合理碳排放权分配方式

6.4 完善碳交易定价机制的制度基础

6.4.1 碳排放量的监测和核证制度

6.4.2 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和审计制度

6.4.3 相关法律制度

6.4.4 交易所制度

6.5 构建与多层次一体化碳交易定价机制

6.5.1 碳交易一级市场中初始拍卖的定价机制

6.5.2 碳交易二级市场的供求定价机制

6.5.3 碳金融市场的衍生品定价机制

第七章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深圳

7.1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分析

7.1.1 交易规模

7.1.2 企业规模

7.1.3 会员规模

7.1.4 市场特征

7.1.5 履约情况

7.1.6 发展成效

7.2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分析

7.2.1 体系概况

7.2.2 覆盖范围

7.2.3 配额结构

7.2.4 独特设计

7.2.5 运行机制

7.2.6 核查机制

7.3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介绍

7.3.1 机构概况

7.3.2 组织结构

7.3.3 股权结构

7.3.4 发展规划

7.4 深圳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

7.4.1 建立相对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

7.4.2 完成企业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

7.4.3 创立制造业的碳配额分配方法

7.4.4 注重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

7.4.5 注重教育培训和能力建设

7.5 深圳碳交易市场监管政策解读

7.5.1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7.5.2 《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7.5.3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现货交易规则(暂行)》

7.5.4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7.6 深圳碳交易市场投资潜力分析

7.6.1 市场空间分析

7.6.2 社会效益分析

7.6.3 非现货碳交易机遇

7.6.4 率先引进境外投资者

7.6.5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

第八章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上海

8.1 上海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8.1.1 建设进程

8.1.2 交易规模

8.1.3 履约情况

8.1.4 碳基金启动

8.1.5 第三方机构管理

8.1.6 前景展望

8.2 上海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8.2.1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

8.2.2 形成了覆盖广泛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8.2.3 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报告及核查体系

8.2.4 配额分配上采用历史法与基准线法相结合

8.2.5 广泛使用温室减排量(CCER)用于配额抵消

8.2.6 以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参与碳交易

8.3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介绍

8.3.1 机构概况

8.3.2 交易规则

8.3.3 会员管理

8.3.4 信息管理

8.3.5 结算细则

8.3.6 风险控制

8.3.7 违规违约处理

8.4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8.4.1 配额管理

8.4.2 碳排放核查与配额清缴

8.4.3 配额交易

8.4.4 监督与保障

8.4.5 法律责任

8.5 2013-2015年上海市碳排放交配额分配方案

8.5.1 配额总量控制要求

8.5.2 配额分配方法

8.5.3 配额发放

8.5.4 配额使用

第九章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北京

9.1 北京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9.1.1 市场机制

9.1.2 交易规模

9.1.3 交易模式

9.1.4 履约情况

9.1.5 个人交易

9.1.6 跨区域交易

9.2 北京环境交易所介绍

9.2.1 机构概况

9.2.2 组织结构

9.2.3 交易流程

9.2.4 交易规则

9.2.5 配套细则

9.3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9.3.1 碳排放管控和配额管理

9.3.2 碳排放权交易

9.3.3 监督管理与激励措施

9.3.4 法律责任

9.4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

9.4.1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

9.4.2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核查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9.4.3 《北京市碳排放配额场外交易实施细则(试行)》

9.4.4 《关于规范碳排放权交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规定》

9.4.5 《北京市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试行)》

第十章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广东

10.1 广东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0.1.1 配额规模

10.1.2 交易规模

10.1.3 履约情况

10.1.4 覆盖范围

10.1.5 改革探索

10.1.6 个人投资

10.2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介绍

10.2.1 机构概况

10.2.2 组织结构

10.2.3 交易规则

10.2.4 会员管理

10.2.5 收费标准

10.3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0.3.1 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

10.3.2 配额发放管理

10.3.3 配额交易管理

10.3.4 监督管理

10.3.5 法律责任

10.4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

10.4.1 《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10.4.2 《广东省碳排放权配额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试行)》

10.4.3 《广东省201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

10.4.4 《广东省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实施细则(试行)》

10.5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0.5.1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0.5.2 总体安排

10.5.3 主要任务

10.5.4 保障措施

10.5.5 进度安排

第十一章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天津

11.1 天津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1.1.1 交易规模

11.1.2 履约情况

11.1.3 试点范围

11.1.4 市场机制

11.1.5 前景展望

11.2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介绍

11.2.1 机构概况

11.2.2 会员管理

11.2.3 交易规则

11.2.4 交易结算

11.2.5 风险控制

11.3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1.3.1 配额管理

11.3.2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11.3.3 碳排放权交易

11.3.4 监管与激励

11.3.5 法律责任

11.4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1.4.1 总体要求

11.4.2 重点任务

11.4.3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湖北

12.1 湖北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2.1.1 发展优势

12.1.2 配额分配

12.1.3 交易规模

12.1.4 投资主体

12.1.5 二级市场

12.1.6 发展碳金融

12.2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介绍

12.2.1 机构概况

12.2.2 交易规则

12.2.3 交易方式

12.2.4 交易品种

12.2.5 收费标准

12.2.6 配额托管业务

12.3 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2.3.1 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

12.3.2 碳排放权交易

12.3.3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12.3.4 激励和约束机制

12.3.5 法律责任

12.4 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2.4.1 总体思路

12.4.2 主要任务

12.4.3 重点工作

12.4.4 保障措施

12.4.5 进度安排

第十三章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分析——重庆

13.1 重庆市碳交易市场发展综述

13.1.1 交易规模

13.1.2 覆盖范围

13.1.3 市场机制

13.1.4 市场特点

13.1.5 前景展望

13.2 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介绍

13.2.1 机构概况

13.2.2 交易细则

13.2.3 结算管理

13.2.4 信息管理

13.2.5 风险管理

13.2.6 违规违约处理

13.3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分析

13.3.1 碳排放配额管理

13.3.2 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

13.3.3 碳排放权交易

13.3.4 监督管理

13.4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规解读

13.4.1 《重庆市碳排放配额管理细则(试行)》

13.4.2 《重庆市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试行)》

13.4.3 《重庆市工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细则(试行)》

13.4.4 《重庆市“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低碳试点工作方案》

第十四章中国碳交易市场主体分析——排放企业

14.1 电力企业

14.1.1 电力行业能源消耗状况

14.1.2 电力企业节 能减排成效显著

14.1.3 电力行业减排标准提高

14.1.4 碳市场建立对电力行业的影响

14.1.5 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机遇及挑战

14.1.6 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对策建议

14.1.7 电网企业参与碳交易的主要途径

14.1.8 中国电力行业碳交易前景预测

14.2 石化企业

14.2.1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规模

14.2.2 石化行业能耗居高不下

14.2.3 石化行业深化结构调整

14.2.4 石化行业节 能减排形势严峻

14.2.5 石化行业碳减排走向市场化

14.2.6 石化企业碳交易市场展望

14.3 钢铁企业

14.3.1 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现状

14.3.2 钢铁企业节 能减排成效

14.3.3 钢铁企业减排形势严峻

14.3.4 碳交易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14.3.5 钢铁企业纳入碳交易体系

14.3.6 鼓励钢铁企业参与碳交易

14.4 有色金属企业

14.4.1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规模

14.4.2 有色金属行业节 能减排成效

14.4.3 有色金属CDM项目案例分析

14.4.4 有色金属碳减排面临的挑战

14.5 水泥企业

14.5.1 中国水泥行业发展规模

14.5.2 水泥行业节 能减排形势分析

14.5.3 碳交易可缓解水泥产能过剩

14.5.4 水泥企业碳排放交易实践

14.5.5 水泥企业碳排放配额评估

14.5.6 水泥碳交易市场发展策略

14.6 建筑企业

14.6.1 建筑行业碳排放持续增长

14.6.2 碳交易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

14.6.3 建筑企业碳排放交易实践

14.6.4 建筑企业碳交易体系框架

14.6.5 建筑企业参与碳交易效益分析

14.7 造纸企业

14.7.1 节 能减排促进造纸业转型升级

14.7.2 碳交易对造纸企业的积极影响

14.7.3 碳交易对造纸企业的消极影响

14.7.4 造纸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措施建议

第十五章中国碳交易市场主体分析——碳基金

15.1 国际碳基金运行模式分析

15.1.1 发展概述

15.1.2 运行机制

15.1.3 典型模式

15.1.4 经验借鉴

15.2 中国碳基金市场发展现状

15.2.1 发展特点

15.2.2 资金来源

15.2.3 筹资规模

15.2.4 运营期限

15.2.5 目标差异

15.3 国家级碳基金——清洁发展机制基金(CDMF)

15.3.1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性质及用途

15.3.2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制度建设

15.3.3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资金来源

15.3.4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使用方式

15.3.5 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发展方向

15.4 民间碳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

15.4.1 中国绿色碳基金发展概况

15.4.2 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模式

15.4.3 中国绿色碳基金运作模式

15.4.4 中国绿色碳基金使用方式

15.4.5 中国绿色碳基金收益分析

15.5 中国碳基金市场发展策略分析

15.5.1 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15.5.2 建立地方与国家合作的碳基金体系

15.5.3 加强对外合作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

15.5.4 循序渐进探索碳金融业务

第十六章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及投融资模式

16.1 中国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预警

16.1.1 政策风险

16.1.2 经济风险

16.1.3 项目风险

16.1.4 现货市场风险

16.1.5 配套服务风险

16.1.6 违约风险

16.2 碳交易市场融资模式

16.2.1 配额碳交易

16.2.2 碳基金

16.2.3 碳金融

16.2.4 碳汇

16.2.5 碳税

16.3 碳交易市场投资模式

16.3.1 直接投资现货市场

16.3.2 投资碳基金

16.3.3 自行设立碳基金

16.3.4 经营CDM项目咨询顾问公司

16.3.5 直接开发CDM项目

16.3.6 主导或者参与发起新的碳交易所

16.4 碳交易市场衍生品投资模式

16.4.1 碳期货交易

16.4.2 碳远期交易

16.4.3 碳期权交易

16.4.4 碳互换交易

第十七章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17.1 促进中国碳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战略

17.1.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碳交易制度体系

17.1.2 建立统一的市场化碳交易市场

17.1.3 CDM与国内碳交易机制相协调

17.1.4 碳排放权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

17.1.5 完善碳排放量测定与核算体系

17.1.6 健全相应金融配套服务措施

17.2 推进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路径分析

17.2.1 建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

17.2.2 建立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17.2.3 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17.2.4 科学合理分配碳排放额

17.3 发展我国自愿碳交易市场的对策措施

17.3.1 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碳交易

17.3.2 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

17.3.3 鼓励探索创新碳交易相关产品

17.3.4 加强自愿碳交易相关配套建设

17.4 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与产品开发建议

17.4.1 完善碳效率量化标准

17.4.2 出台碳排放信息披露规则

17.4.3 推出适合国情的碳效率指数

17.4.4 开发碳交易相关产品

17.5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市场的投资策略

17.5.1 交易所投资策略

17.5.2 商业银行投资策略

17.5.3 保险公司投资策略

17.5.4 证券公司投资策略

17.6 个人参与碳减排交易的投资潜力及建议

17.6.1 投资机会

17.6.2 投资建议

第十八章2015-2020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预测

18.1 中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18.1.1 从自愿到强制

18.1.2 从特定行业到整体经济

18.1.3 从区域试点到全国市场

18.1.4 从一级现货市场到二级金融市场

18.1.5 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

18.2 全国性碳交易体系建设展望

18.2.1 碳交易体系基本目标

18.2.2 第一阶段目标

18.2.3 第二阶段目标

18.2.4 第三阶段目标

18.2.5 第四阶段目标

18.3 产业经济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预测

18.3.1 未来形势展望

18.3.2 市场规模预测

18.3.3 交易方式预测

附录:

附录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修订)

附录三: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

附录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图表目录

图表1 国际碳交易市场总体架构

图表2 配额碳交易市场

图表3 自愿碳交易市场

图表4 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图表5 2009-2014年我国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表6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

图表7 201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8 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

图表9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10 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情况

图表11 2009-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情况

图表12 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3 2014年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4 2014年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速

图表15 2014年1-12月分经济类型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速

图表16 2014年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指标

图表17 2014年1-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指标

图表18 2014年1-12月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及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

图表19 2014年12月-2014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 2014年1-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21 2014年1-1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表22 2014年1-12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数据

图表23 2014年全国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图表24 2014年全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图表25 201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情况

图表26 《节 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批至第四批)

图表27 2014年8月-12月国内外主要碳交易市场价格

图表28 我国碳交易管理体制构架图

图表29 CDM的潜在理论机制

图表30 中国政府CDM报审流程

图表31 制定经营实体DOE审定流程

图表32 CDM项目核查/核证流程

图表33 2014年中国ETS试点项目分配方法

图表34 碳交易核查的流程图

图表35 深圳市管控单位2013碳排放量分布情况

图表36 2014年深圳市碳交易所会员总数

图表37 深圳市碳交易所个人会员地理分布情况

图表38 深圳市碳交易所会员拓展方向

图表39 2013-2015年深圳碳排放权交易体总体配额组成情况

图表40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组织结构

图表41 上海市碳交易配额持有量限额

图表42 2013-2014年北京市碳市场交易结价格走势

图表43 北京环境交易所组织架构图

图表44 2013-2015年北京市各行业碳交易年度控排系数

图表45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组织架构图

图表46 重庆市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程序

图表47 2005-2014年电力在一次能源和终端消费中的比重

图表48 2005-2014年6000千瓦以上电厂发电、供热煤炭消耗情况

图表49 2014年全国各等级火电机组能效情况

图表50 全国火电主要容量等级不同参数机组能效平均值

图表51 2005-2014年电网线损率变化情况

图表52 2002-2014年10万千瓦及以上各等级燃煤机组总容量对比图

图表53 2014年我国石化产业销售利润率

图表54 2006-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和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率

图表55 石化行业重点研发和推广的节 能减排技术

图表56 2017年石化行业重点耗能产品单位综合能耗下降目标

图表57 2005-2014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

图表58 2011-2014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指标

图表59 2008-2014年主要有色金属能耗指标

图表60 2008-2014年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变化趋势

图表61 2008-2014年铜冶炼综合能耗变化趋势

图表62 2008-2014年铅冶炼综合能耗变化趋势

图表63 2008-2014年电解锌综合能耗变化趋势

图表64 2010-2014年广东省水泥熟料产能、产量变化情况表

图表65 广东省已核准在建拟于2014年后投产的新型干法窑

图表66 可直接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申请的中央企业名单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研究方法

报告研究基于研究团队收集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使用桌面研究与定量调查、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产业链、竞争格局、进出口、经营特性、盈利能力和商业模式等。科学使用SCP模型、SWOT、PEST、回归分析、SPACE矩阵等研究模型与方法综合分析行业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相关因素。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判,助力企业商业决策。

数据来源

本公司数据来源主要是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本司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获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

一手资料来源于我司调研部门对行业内重点企业访谈获取的一手信息数据,采访对象涉及企业CEO、营销总监、高管、技术负责人、行业专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销商、代理商、经销商、相关投资机构等。市场调研部分的一手信息来源为需要研究的对象终端消费群体。

二手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全球范围相关行业新闻、公司年报、非盈利性组织、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海关数据及第三方数据库等,根据具体行业,应用的二手信息来源具有一定的差异。二手信息渠道涉及SEC、公司年报、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WIND数据库、CEIC数据库、国研网、BvD ORBIS ASIA PACIFIC数据库、皮书数据库及中经专网、国家知识产权局等。

售后服务

华经产业研究院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您的反馈均1个工作日内快速回应,及时解决您的需求。

版权提示

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权威引用

  • 中国证券网
  • 中金在线网
  • 中国日报网LOGO
  • 央广网
  • 中国经济网
  • 东方财富网
  • 中国新闻网
  • 凤凰网
  • 和讯网
  • 网易新闻
  • 腾讯网
  • 新浪网

典型客户

咨询服务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