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5年我国死亡人数及死亡率
我国老龄人口持续增长且增速加快,2013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 老年人口就已达到 2 亿人,2015 年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达 1.44 亿,同 比增长 4.5%。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在 2025 年之前老龄人口将每年增长 100 万人。而我国总人口的增长率近 十年来都稳定在 0.5%左右的水平并略有下降,远远低于老龄人口的攀 升速度。
我国在 1999 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甚至现在已经接近超级老龄化。“倒三角”的人口结构使得老年护理 以及身后事等相关服务的重要性不可小视。根据 2015 年版《世界卫 生统计》报告,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 74 岁,女性 77 岁。以此估 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出生人口高峰所带来的压力也将在未来二十年 中渐渐凸显,死亡人口可达 2000 余万人。
截至 2015 年底,我国共有民政部门管理的公 墓 1567 座,比 2011 年增加 259 座,年平均增长率 3.7%;殡仪馆 1821 个,较 2011 年增加 97 座,增长率 1.1%;殡葬管理机构 1127 个,比 2011 年增加 208 个,平均增长率 4.2%。殡葬服务机构职工共有 8.4 万人,火化炉 6063 台,火化遗体 459.5 万具,火化率 47.1%,比上年 增加 0.1 个百分点。近几十年来,火化量始终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态 势,预计未来随老龄人口比例增高和火葬率的进一步提升,遗体火化 数量将逐年递增。到 2030 年,预计每年死亡人数将在 2000 万左右, 若火化率提升至 50%,年产骨灰将达到 1000 多万份。
居民的骨灰和遗体一般需安葬在公墓中,我国公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益性公墓,另 一类是对城镇居民提供骨灰或遗体安葬的有偿服务的经营性公墓,属 于第三产业。
公益性公墓与经营性公墓的特征比较 | ||||
公墓类别 | 投资建设 主体 | 经营目的 | 运营模式 | 提供服务 |
公益性公墓 | 各级政府 | 非营利性 | 以政府主导运 营为主 | 以满足公众的基本丧葬需求为主,主要提供经 济实惠的安葬方式 |
经营性公墓 | 多元化 | 盈利性 | 企业化运营模式 | 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安葬需求为主,按市场规 律办事,提供个性化服务 |
随着我国大量人口向城镇流动,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升高,城镇 总人口由2000年的4.59亿人增加到2015年的7.71亿人,增加了68%, 城镇人口的比重也在 15 年间由 36.2%上涨到 56.1%,增加了近 20 个 百分点。城镇化的加剧进一步增大了人口密集城市对于基础设施包括 经营性公墓在内的需求压力。
入墓率也相对较高,墓穴价格一般也明显高出其他地区。上海地区入墓比例最高,近年由于墓穴库 存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因此墓穴总销售量有下降趋势,但入墓 率仍高达 60%左右(以当地户籍死亡人口数和落葬数计算);北京低 于上海居第二位,入墓率不到 50%;很多省市由于民族习俗(如云南、 广西、青海、西藏等地)或殡葬监管较为宽松,因此入墓率很低甚至 部分地区不到 10%。因此人口密集城市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一线城市 对于墓穴有很强的刚性需求,并且随着人口的流入和公墓库存减少, 操作规范、环境服务良好的经营性公墓将愈发紧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