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药店非常赚钱”完全是误解 中国药店倒闭潮在即!

  继京客隆拿到《药品经营许可证》,成为北京第一家获批经营药品、医疗器械的便利店之后,药品行业便开始发出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小小便利店参与卖药而已,成不了大气候;另一种是“狼来了,蛋糕要被切走了!”

  实际上便利店经营乙类非处方药已不是新鲜事,数年前在成都等地已有先例,但为什么并没有被大范围推广?而如今从诊所开始药店化,到屈臣氏试水“店中店”卖药模式,传统药店来自外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多,便利店卖药口子撕开之后,这次狼是否真的来了?零售药店长期的粗旷式经营方式步入尾声之后,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此,“中外管理观察家”专访了药店精细化管理创始人、中国连锁药店协会专业讲师李子浩,和康美药业OTC事业部总经理李丛选,对此现象进行了透视和解读。

  1

  “便利店卖药”?此路难通!

  《中外管理》:距北京第一家获得《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京客隆门店开始售药已经过去一周时间,但这一周该门店却仅售出30余盒药品。对标日本方面,在2009年,日本推行《改正药事法》,提到具备资质条件的便利店可以经营销售感冒、清热镇痛剂和维生素剂等非处方药。可实际上,经营药品的便利店并不普遍,罗森、全家和7-11三大便利店加在一起,经营药品的店铺数量也才不到300家。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国内的便利店售药的未来也不排除会出现日本的此类情况?那么便利店经营药品的瓶颈是什么呢?

  李丛选:其实国家的政策早就开放了,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版,就允许OTC(非处方药)药物在商超售卖,但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需要有药学技术服务人员,要有药师或者有执业药师,并且经过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同意进行短期培训,具备药效服务能力,才可以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也就是说,国家政策早放开了,只是快消品店渠道不愿意去经营非处方药而已。

  主要就是因为药品是“刚性需求、低频购买”的产品,并不是快消品,放在店里也没有多大的销量,对营业额不构成很大帮助,仅仅是简单的便利性补充而已。国家从政策方面鼓励无非就是为了扩大OTC产品的渠道而已,但是这个扩大,意义不是很大。

  李子浩:首先此举是国务院药品监管部门从“两网建设”(即药品供应网络和药品监管网络)出发的便民举措。只不过京客隆便利店内只有3个药品陈列货架的70多个药品数,即使后续增加中西药品,估计数量也极为有限,并且按照药品分类分级管理意见,也只能增加乙类非处方药,京客隆不可能依靠药品经营带来可观利润。

  展开来说原因有三点:一、药品是低频需求。消费者不可能在逛便利店的时候顺手捎盒药回家存着“慢慢吃”;二、唯一可能为京额隆带来“忠实购药群体”的因素是“医保资格”,但显然,京客隆要拿下医保资格将非常困难,除非付出相对等的代价。但这样一来,是否划算就又得打一个问号了;三、即便是乙类OTC,顾客进店咨询的需求依然远高于对普通食品的咨询需求,并不是说销售乙类OTC就不需要药学专业人员的配备。另外,零售药店的库存周转天数一般为60-90天,而已经习惯了周转天数为2-3周的便利店,需要作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便利店需要学习如何改变商品绩效管理,加快周转,既不能断货、缺货,更不能滞销、积压,从而有效减小近效期、过期失效带来的损失。

  2

  “药店超市化”?走歪了就是通往死亡的道路

  《中外管理》:有意思的是,在便利店追求经营药品的同时,经营医药品和化妆品的药妆店也开始追求做便利店的事情。比如:加工食品、便当、生鲜食材等都在试图尝试,积极和便利店合作设立一体化集合店,意在介入食品超市、便利店的经营领域,拓展异业种类组合经营。对此您怎么看?

  李丛选:药店这么做也是因为竞争激烈,营业额不好的无奈之举,但是药品是刚需需求,有病才会买药,没病的话药再好也不会买。既然药店营业额上不来,货架空着也是空着,于是就决定卖一些便利品,但是这个便利品在药店同样不是主要品类,只能是品类补充,从而靠此提升一点营业额。但是如果要靠非药品类的快消品把药店毛利提升多大,能赚多少钱,那是不太可行的。

  药品本来就是专有业态,药品是靠专业的药学和医学服务来获得销售额的,而不是靠争夺快消品,便利店却是街边谁都可以开,所以二者不一样。虽然做个品类补充,未尝不可,但不可能成为主流。除非像美国的沃尔格林那种本来就是大型百货超市性质的,只不过是以药品为主,同时涵盖保健品、化妆品、其他快消品等品类,那又是另外一种业态了,另当别论。但是中国这种100多平米的小店,不可能做成像沃尔格林一两千平米的,以药品为主综合性的超市。

  李子浩:零售经营战略往往大于战术,而药店常常把营销、促销、动销、助销战术当作战略上场拼杀。实际上,药店和超市(包括便利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业态,就像并不看好便利店买药一样,药店超市化如果走歪了便是一条通往死亡的道路。

  3

  “做药店非常赚钱”?其实倒闭潮在即

  《中外管理》:随着中国大健康市场扩容,OTC市场规模将从目前的3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扩大到未来的6000-8000亿元。传统药店市场的竞争已然是渐趋激烈,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药店总数有45万家,百强连锁的门店有6万多家,但已占45%的市场份额。大连锁正在以全资收购、控股、参股、股权加现金等方式对中小连锁进行整合。再加上外行业竞争与政策高压,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众人所认为的“药店利润高,特别好赚钱”这种情况还会继续吗?

  李丛选:“做药店非常赚钱”这完全是个误解,实际上经过法律和政策规范以后,绝大部分药店是亏损或微利的,特别是连锁药店。连锁药店的毛利率的确很高,能达到40%多,商超毛利率才10%左右,于是人们就觉得药店很赚钱。但是不要忘了连锁药店的销售额并没有那么高,管理成本却占到要30%多。比如:质量管控、营运、采购、配送、物流、市场推广等,算下来,管理成本要达到31-35个点,而且还不包括一些税收规避。所以销售额上不来,也就没多少钱赚。上市公司的药店平均5%的净利润,就算是比较高了。只能说药店的毛利率做得很高,但是不代表就很赚钱。

  当然,很多单体药店是个例外,它并没有多少管理成本,如果毛利率可以做到40%多,那确实非常赚钱。可以算一下,一年如果做到200万元的销售额,那么毛利就是80万元,比较可观了。相比较来说,连锁药店数量过多,导致管控能力跟不上,且存在恶性竞争,利润又从何谈起。所以,过一段时间,大的连锁药店会越来越大,小的要么倒闭,要么被收购,慢慢就消失了。随着药店数量和行业人员的减少,也许药店行业的盈利状况会有所改善,但是在现在这个阶段,竞争是越来越激烈。

  4

  药店人应该彻底反思了!

  《中外管理》:药店行业在10数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处于“药店与药店竞争”的市场模型中,如今突然改变了风向——药店需要面对诸多来自外行业的竞争,比如:便利店售药、诊所药店化、屈臣氏试水卖药模式以及拥有20%药品品类的Costco进驻上海等。这对药店业自身来说需要引起哪些重视?

  李子浩:现在到了药店人彻底反思的时候了:如何做好自己?

  经常一个药店就几千个品类在卖,但房租、人工、税费等却迅猛疯长,药店还能支撑多久?药店业面临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比如:药店开办标准过低,导致药店过多过滥;单体店、夫妻店管理缺失,合规经营有待提升;处方药及双跨品种销售不合规、执业药师未在职在岗、保健食品违规宣传,以及透支医保信用,导致医疗资源及部分医保药品浪费严重等。

  现在“便利店卖药”与“诊所药店化”等新的业态模式借着政策之势,对药品零售的阵地已有瓜分之心,必须引起药店行业的高度重视。便利店、诊所、药店三方应重新思考供应链管理,涉及处方药、非处方药、管制药品,以及护理保健的非药商品等经营品类。另外,既然鼓励药品零售连锁发展就应该先行立法,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解决医疗机构处方外流问题,强化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权限,还有就是相关条款的修订、执业药师注册管理制度的调整等等,都严重制约着药店的未来。

  在药店分类分级时代到来之时,能够获得处方药经营资格的药店定然在少数,更多的药店将从事于OTC的经营。由此,如何经营好非处方药,才是决定零售药店未来的真正核心。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朗迪集团6天下跌近四成 疑似“温州帮”撤离

在消息面没有利空的情况下,曾经特立独行逆势走强的个股突然连续大幅下挫,朗迪集团(603726)由此成为近期焦点股之一。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