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蚕桑产量、产地区域分布及发展建议「图」

一、中国蚕桑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是种桑养蚕的起源地,距今已经有55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种桑养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谱写了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但在中国的近代发展历程中,中国蚕桑产业曾遭受过严重打击,特别受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日本对华入侵期间对中国蚕桑产业主产地的垄断控制与资源掠夺以及战火破坏,造成我国蚕桑主产地先后沦陷,丝绸出口比例降至1949年的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蚕桑产业重新得到发展。20世纪70—90年代,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广东等省份蚕桑产业发展较好,是我国蚕桑生产的主产区。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增加,蚕桑产业不断萎缩,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不断缩减,而广西、云南等地区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使得我国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稳步发展,整个蚕桑产业呈现“东桑西移”“东丝西移”的发展态势。

蚕桑行业发展历程

蚕桑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蚕业发展的峰值分别是在1995年和2007年。1995年全国桑园面积126.91万hm2,蚕种发种量2731万张,蚕茧产量70.79万吨。另一个峰值出现在2007年,这年全国桑园面积89.53万hm2,发种量2154.4万张,均没有超过1995年,但是蚕茧产量却创出了82.23万吨的最高纪录,比1995年全国蚕茧产量高出11.44万吨。

二、中国蚕桑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年中国蚕茧产量为81.74万吨,同比2016年增长了1.4万吨。2017年中国蚕茧产量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产量为35.54万吨,占比43%;其次为广东省、四川省,产量分别为11.65万吨、9.08万吨。

2008-2017年中国蚕茧产量统计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各省市蚕茧产量排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中国蚕桑茧产量为75.09万吨,同比2016年增长了1.32万吨。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产量最高,为35.54万吨;其次为广东省、四川省,产量分别为11.65万吨、9.08万吨。

2008-2017年中国蚕桑茧产量统计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各省市蚕桑茧产量排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蚕桑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三、蚕桑行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不管是从全国整个蚕桑发展情况,还是从6大蚕区蚕桑发展情况看,我国桑园面积,蚕种发放量都没有再超过1995年的高度,但是蚕茧产量却在2006年创出新高,并在2007年达到82.23万吨的历史峰值,这说明单位桑园生产效率以及单张蚕种的产出率得到了明显提升。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单位桑园养蚕能力提升,养蚕成功率提高,从而使得我国蚕桑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2、蚕桑产业发生了结构性转移

从6大蚕区蚕桑发展情况看,率先发展起来的江苏、浙江和四川(含重庆)蚕区在1995年达到顶峰之后,虽经多方面调整恢复,但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仍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些蚕区很难再恢复到曾经的高峰期。而位于西部的广西、云南两省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却持续增加,呈现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我国蚕桑产业内部发生了结构性转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二是东部蚕区向西部转移;李建琴等研究后认为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转移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的转移;三是北部高纬度向南部低纬度转移。广西刚好具备承接中国蚕桑产业的优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相对于东部蚕区较低廉的劳动力,加之2006年国家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从发展的角度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快和推进了蚕桑产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促进了广西蚕桑产业的迅猛发展。

3、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

1950年后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峰值,一个是1995年,一个是2007年,这说明1995年后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7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还是具有较大的影响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虽然是蚕茧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茧丝生产强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生产的蚕茧经过初加工后,主要还是出口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受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以及汇率的影响,茧丝绸的出口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我国整个蚕桑产业的发展。

4、蚕桑产业发展反弹性弱

一个地区蚕桑产业持续性衰退后,很难再出现具有反弹性的恢复发展。从江苏、浙江和四川(含重庆)这三大蚕区蚕桑发展的趋势看,1995年后蚕桑发展都在开始走低,没有出现反弹性的恢复发展。

四、蚕桑行业发展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桑蚕产业的空间格局在深化发展,呈现明显的“东桑西移”为特征的梯度转移态势,产业生产明显出现向西部和中部地区转移的现象:东部地区以江苏、浙江、广东为代表的传统主产省份,桑园面积、蚕茧和生丝产量减少较多,桑蚕产业比较优势处于下降通道;而西部地区以广西、云南为代表,桑园面积、蚕茧和生丝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加上技术进步、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桑蚕产业的比较优势显著增强,特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成为我国桑蚕产业第一主产地。展望未来,受制于土地、劳动力资源约束,以及从事种桑养蚕的收益和机会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传统主产省份桑蚕产业比较优势很难增强,这样我国要巩固在桑蚕产业、以致茧丝绸行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必须更加重视和推动广西、云南等桑蚕产业新兴主产区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增强。为推动新兴主产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比较优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西部茧桑蚕产业链建设,实现蚕桑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加快推进桑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改革,延伸生产、销售、服务产业链条,拓宽市场桑蚕产业优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等组织联结形式。同时,注重综合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在医药、保健、食品新领域发展和利用,研发创制新产品,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同时加强产品宣传,提升桑蚕产业的附加值。

第二,加大桑蚕产业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桑蚕产业稳定协调发展。顺应“东桑西移”的大趋势,建立健全现代桑蚕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地区产业技术推广定点,培育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等。建立新品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实施名牌良种战略、名牌原料战略、名牌产品战略,努力实现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提高桑蚕产业综合开发水平。积极推广集约化生产,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鼓励蚕农和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桑叶、蚕茧和生丝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鼓励桑蚕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桑蚕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倒逼桑蚕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打造全产业链的桑蚕产业企业集团。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土地流传和小额贷,推行省力化种桑养蚕技术的使用,支持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加快蚕桑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养蚕技术水平,加强过程的管理,减少蚕病损失,来提高张种蚕茧产量。

        第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桑蚕生产效益。人工成本所占桑蚕生产比例的重要部分,人工成本提高也是影响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长远看,需要加强桑蚕生产技术的创新研发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

本文采编:CY306

推荐报告

2020-2025年中国蚕桑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20-2025年中国蚕桑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9年中国蚕桑行业产业链分析,2019年中国蚕桑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2019年中国蚕桑企业管理策略建议,2020-2025年中国蚕桑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