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自产生发展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从萌芽时“风口上的猪”,演化为千军万马的野蛮发展,继而暴露出诸多隐患,又在监管重拳之下重新审视。2018年,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延续了上年风格,呈持续收紧态势,支付牌照被持续整合,现金贷、ICO等被整改叫停;另一方面,通过野蛮、快速地发展抢占线上用户的方式逐渐转变为精耕细作的运营方式。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投顾、区块链技术等纷纷落地,逐渐被市场认可,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移动支付
支付是所有商业活动的基础行为,因此支付理论上可以关联任何业务。支付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其行业最初定位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附属功能,但由于其对资金流数据的高度掌握使之逐渐发展壮大,至今已成为金融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支付行业独立的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在于,移动支付所依托的电子信息技术,将金融服务下沉至零散的小额账户内,进而起到了聚沙成塔的作用,使传统金融机构看到了“低净值客户”的价值,此举不但有效推动了普惠金融进程,也为相对固化的金融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机会大幅增多。
移动支付市场迅猛发展,市场增长力及增长空间受到各方的关注。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为202.93万亿,全球排名第一,是美国移动支付规模的百倍。2013年我国移动支付规模为9.64万亿,2013年以来伴随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的崛起,中国移动支付蓬勃发展,2015年最高增速达37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广泛的商户合作、优惠的补贴政策获得巨大的客户粘性,占据第三方支付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宝、微信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达到92.53%,其中,支付宝市场份额为53.71%,微信支付市场份额为38.82%,其成功得益于在支付场景的先发优势,其所积累的品牌优势很难被后进者赶超。照搬成功经验造成互联网金融圈的“支付僵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发现新的支付场景、渗透新的领域是第三方支付企业破局的关键。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征信
个人信用管理是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演变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以美国为例,其征信体系由20部左右的法律以及市场化的信用报告和评分机构所构成,征信局负责征信,评分机构进行评分。美国的征信市场目前基本为Experian、Equifax和Transunion所主导,信用评分为FICO评分。FICO评分的范围是从300分到850分,分数越高信用越好,分数越低风险越高。在互联网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在线个人信用管理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而这些模式通常都提供信用查询服务、信用管理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金融产品推荐和其他金融服务的对接。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信贷市场发展,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于1997年开始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2年建成电子化的地市、省市和总行三级联网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4年开始将银行信货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企业征信系统,2006年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2004年启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2006年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征信服务。在此基础上,随着征信业务的发展,逐步优化升级征信系统,提高系统运行效能。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产业链主体丰富,以央行征信中心为核心主体,市场化征信机构为辅助,多维度的数据公司作为底层数据支撑的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我国目前个人征信产业链的上游为互联网数据供应商。数据供应商通过自有渠道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再将这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清洗和统一格式,就可将数据供应给中游的互联网征信机构去进行分析。个人征信产业链的中游为互联网征信机构,也是征信产业链屮最关键的一环。互联网征信机构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度解读,建立模型,挖掘优质信息,客观评估,制作信用报告。产业链的下游为征信使用者,与传统征信机构倾向大金额的信贷业务不同,互联网征信的使用者更倾向于“小、轻、快”的业务。消费金融、小额信贷、共享用车、共享住房甚至于相亲、订酒店、租车等多样化的场景需求,需要更加多元的征信服务。
2016年中国实际个人征信市场规模为134.2亿,2017年为189.4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341.5亿元,潜在市场规模高达4000亿元。未来成长需要实现加速征信人口的覆盖、提升个人金融业务的活跃度以及丰富征信的应用场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2月22日,央行批准首张个人征信牌照,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申清设立个人征信机构获得许可。在百行征信正式获批前,中国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正规军”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1997年,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市进行个人征信试点。2004年,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机构名单,即腾讯征信、芝麻信用、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华道征信。央行要求,这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然而,自公布了放行名单后,这8张牌照始终未落地。百行征信由中国互金协会和这8家征信公司共同筹建,其中中国互金协会持股36%,8家征信平台各持股8%,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评估分析及投资发展盈利预测报告》
三、P2P网贷
P2P网贷起源于英国,2005年2月Zopa的成立标志着P2P网贷行业的出现,之后在全球发展起来,其中以美、中、英三国发展最为迅猛。美国的P2P网贷起源于2006年的Prosper公司,随后2007年Lending Club公司成立,这两家P2P公司几乎垄断了整个美国的P2P网贷市场。
P2P网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2007年在我国涎生。2015年网贷行业迎来一波快速升腾,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率普降格局下,P2P网贷产品优势凸显,月度成交突破千亿。2017年以来,我国加强对于网贷平台的监管和规范,2018年全国P2P网贷成交额下滑明显,成交额为19366.33亿元,同比减少19586.01亿元,下降50.28%。预计随着网贷行业的进一步规范,P2P网贷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日均成交额来看,2017年,我国P2P网贷日均成交额达到了106.72,同比增长39.2%。2018年P2P网贷日均成交额下降至53.06亿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互联网金融整顿的开展,部分P2P网贷平台自2017年年中开始涉足现金贷与消费分期,与银行信用卡分期形成错位竞争。自从2015年12月宜人贷成为国内首个赴美上市的网贷平台,2017年进入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上市集中期,4月信而富上市,10月趣店上市,11月和信贷、拍拍贷以及融360也先后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在上述6家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屮.融360主要作为平台方向终端用户推荐贷款产品和信用卡,以及为信用卡和理财产品提供商提供广告和营销服务;其余几家均为P2P网贷平台,但从业务构成来看,P2P网贷平台及互联网小贷公司较多都有涉及现金贷及消费分期业务。
四、互联网保险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保险业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融合,互联网保险应运而生,各种互联网保险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退货险、骑行险、奇葩险等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保险行业取得飞速发展,随着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动作不断,各路资本也纷纷杀入,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春天似乎来临。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1835.29亿元,同比下降21.83%,下降的原因主要与保险业业务结构调整有关:一是投资型业务大幅收缩,二是车险商车改促使线上销售渠道进一步受到影响,即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车险和投资型业务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渗透,互联网保险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各大保险公司业绩空前繁荣。但由于监管不到位,保险市场乱象丛生,保监会于2015年印发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将第三方平台纳入监管体系,随着2016年险资举牌乱像的出现,保监会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以万能险为主的短中期理财产品,强调“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保险要回归其保障本质。在政策的影响下,互联网保险的万能险保费出现了大幅下降,而投连险、健康险等险种保费增长较快,未来互联网保险市场保障类产品将获得较快发展。随着各路资本纷纷入局,区块链、大数据和AI技术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在不久的将来必会获得爆发式的增长。
五、互联网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从“追逐流量量、野蛮生长”到“拥抱技术、精耕细作”
早期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更多只是借助互联网展业方式获取线上流量,但随着国内网民规模和手机网民渗透率不断扩大,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逐渐终结,当前已经到了需要精耕细作、考虑让技术真正在业务中落地并贡献价值的阶段。所以在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会发现:指纹与刷脸支付越来越常见,四大行先后于互联网巨头BATJ“结对帮扶”,证券投资开始关注智能投顾,互联网保险开始做技术输出,芝麻信用也在更多场景得到应用……与此同时,央行在2017年5月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在战略规划、政策指引和管理机制之外,重点提出金融科技手段在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领域的应用。就连监管部门都开始讲“监管科技”,“拥抱技术”的趋势得到持续强化,“Fintech”也绝不是“互联网金融”的新马甲。
2、技术只是工具,本质依然是金融,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成为常态
无论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互联网金融”,还是当前逐渐开始流行的“金融科技”,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始终无法脱离其本质是金融的事实。随着过去两年陆续出台的政策规范,“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风险”几乎成为主旋律。2018年,常态化的金融强监管将迫使高风险外溢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逐渐转型或出清,拥有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并切实融入实际业务流程和场景,使得风险识别与防范、运营成本和效率、产品创新以及客户体验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的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
3、具体细分领域方面,监管不确走性相对较小、技术落地及应用场景有相对成熟案例的互联网金融分支行业发展向好
区块链、个人征信及消费金融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其中,区块链已从概念验证逐渐走向应用落地阶段,并从金融支付逐步扩张到其他场景;个人征信随着网络实名制正式实行、政务信息数据共享持续推进、全国首张个人征信牌照的获批,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消费金融市场空间巨大,行业需求旺盛,拥有数据和场景、同时还能基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实施有效风控的企业将继续受益于整个消费信贷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互联网保险在快速发展中谋求转型升级。随着网联的正式出台、“96费改”和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落地,穿透式监管推动移动支付行业规范化健康发展,借助技术手段提升支付安全和用户体验、并拓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和精细化运营成为移动支付行业的必然出路;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保险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已经从流量获取走向借助技术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并赋能产品创新的时代,未来保险科技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