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奇霖
从现有数据来看,经济目前处于一个供需两旺的状态中,如果这种状态能够持续,那么经济企稳回暖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未来市场讨论的焦点可能从能否企稳到向上弹性有多大转移。
3月新增社融2.86万亿,信贷1.68万亿,都超出了市场最乐观的预期值,也是5年来同期的最佳表现,存量社融增速大幅回升至10.7%。
应该说,这一次的金融数据,让很多人对经济是否会企稳、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效率如何等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因为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3月份的数据都给出了一份很好的答卷。
1、 居民短期贷款4300亿,五年同期最高。有季节性冲量因素的助力,也有低风险的票据因为套利被监管严查后,银行将资金转移至同样信用风险偏低的居民个贷的因素在里面,还有可能内含了3月份消费改善的信号,因为我们也看到了3月国内汽车销量降幅收窄、糖酒会反馈积极等微观层面的证据。
如果4-5月份,减税实施,处于下游面对终端需求的商品价格可能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势力而降价,将减税福利让渡给消费者,则不排除消费有持续改善的可能。
2、 居民中长期贷款4700亿,五年同期最高,与3月地产小阳春有关。从房企层面的销售数据来看,3月份的房地产销售虽然呈现出一二线强,三四线弱的格局,但全面反弹。
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确实还没看到限购限贷等核心的调控手段松动,棚改大幅缩量的影响也仍然存在,但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
包括:按揭贷款利率继续下滑,《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推出,大幅放松落户条件,宽信用政策下,流动性正在进入实体经济寻求投向等等。在政策“相互打架”的局面下,地产销售可能会比想象中的更有韧性。
3、企业融资结构改善。表内外票据“仅增长”2300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债券融资却增加了9000亿左右。
非标的两项分化严重,委托贷款增长-1000亿,与之前相比,基本没有改善,短期内可能也难有大的起色,除非信用进一步宽松,使实体的流动非常充裕,企业经营出现明显好转。
信托贷款530亿,12个月以来的新高。主要和现在银行理财、货基、债基等低风险偏好的资管产品收益率较低,信托收益率优势明显,零售端显著发力有关系。
从用益信托的数据来看,投向房地产和基建领域的规模都大幅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信托现在面临的是资产不缺、负债好转的组合,信托贷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规模有望稳定在正值区间。
从驱动力上来讲,企业这一端的数据表现出色,是过往一系列逆周期调节政策落地见效、融资扩张的约束减少的结果。
首先,今年财政支出前置,发力更早,一季度地方债(wind口径)净融资已超过1.2万亿,较2018年同期增长了1万亿左右。
其次,央行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后顾之忧。
先是降准、定向降准给银行释放稳定的长期资金,帮助银行降低负债成本,补充负债;
然后再推出CBS帮助银行解决资本金问题;再放宽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的不良容忍度缓解监管压力。从资金到资本,再到监管压力,央行与监管机构在积极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换。
最后,地产的韧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强。至少在短期内,存量项目的赶工期会对投融资有一定的支撑。如果后续销售改善,则这一轮地产投资的韧性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存在。
从现在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来看,4月份的需求依然处于释放过程中,并不弱。
一边,我们看到钢厂的高炉开工率在直线飙升,螺纹钢的产量已经突破了去年的峰值,创了历史新高。
另一边,螺纹钢总库存仍在去化,且斜率并不慢,这说明下游的需求也不弱,加上我们跟踪的建材成交订单,截止今天,4月份日均成交要去年高2万吨左右,表观消费也要强于去年。
因此,至少从现有数据来看,经济目前处于一个供需两旺的状态中,如果这种状态能够持续,那么经济企稳回暖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未来市场讨论的焦点可能从能否企稳到向上弹性有多大转移。
回想去年年底时,市场对于经济的判断以悲观居多,原因在于地方债务问题、地产调控、全球经济衰退等一系列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明显的好转。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大家对于经济悲观的预期却在一步步的被数据推着上修,债券市场也在持续调整。
这中间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周期被政策磨得扁平化,波动性要比以前降低了不少。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过去地产只要限购限贷的政策出台,销售会快速且明显的下跌,紧接着投资开始明显的下滑,时滞不会超过1年。但现在,销售增速已经下了两年多,依然没有转负,投资增速依然不见拐点,一直在缓慢的低速攀升。
这种形势下,我们再完全依靠过往的宏观经验推导,很容易出现误判,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与相信中观与微观层面的数据,对宏观经验推导的结果进行适时的修正。因为他们直接反映了需求,对于周期的细微变化更加灵敏。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