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第十八届发审委自3月12日正式履职以来,至4月11日最新一次发审会,刚好“满月”。在这一个月里,第十八届发审委共对17家上会企业进行审核,其中有15家企业获通过,过会率88%,与第十七届发审委总计56%的过会率相比明显回升。
虽然不能因此断定,第十八届发审委在放松对IPO过会的审核要求,但从中却能感受到,新一届发审委在“新官上任”后,并没有像市场预期的那样“烧出三把火”来。因此,很多投资者难免会担心,获批上市的企业真的“质量靠得住”吗?
首先,对IPO“从严审核”的标准是否放松?第十八届发审委第一个月,平均过会率达88%,甚至出现单场100%的过会率,是不是意味着审核标准在放松?投资者有这样的担心是正常的,毕竟IPO审核的松紧程度通常都是从IPO的过会率表现出来的。仅一个月的过会率偏高似乎并不能说明问题,如果后面的IPO过会率依然维持在高位,那就需要警惕了。
其次,上市公司质量是否会明显下降。要知道,第十七届发审委作为“史上最严一届发审委”,确实将一些问题企业直接挡在了IPO大门之外。然而,恰恰是在这种“从严审核”的环境下,IPO过会企业的质量依然不尽如人意。一旦IPO审核标准再度放松,过会企业的质量恐怕更加难以保证。
对于第十八届发审委上任首月IPO过会率明显提高的原因,有观点认为,这与“上会企业资质较好”有一定关系。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恐怕只有等这些企业上市后披露经营数据才能看得清楚了。
第三,在88%的高过会率之后,排队IPO形成的“堰塞湖”会不会卷土重来?对于消除此前的IPO“堰塞湖”,第十七届发审委可谓费尽了心思,立下了大功。通过对IPO项目的“从严审核”,一方面将部分不过关的上会企业直接否决掉;另一方面确立“从严审核”的震慑力,让一大批滥竽充数的拟IPO公司自动撤回上市材料;此外,面对IPO的“从严审核”,一些原本想碰碰运气蒙混上市的企业,不敢再提交IPO申请。如此一来,提交IPO申请的排队公司数量大减,“堰塞湖”才被有效化解。如果新一届发审委对IPO的审核环节有所放松,让新股过会率高企,那些曾经试图蒙混上市的公司自然会卷土重来,排队上市,难保不会再度形成“堰塞湖”。
笔者以为,虽然当前的A股走势有回暖迹象,但发审委对IPO项目“从严审核”的标准不能轻易放弃。第十七届发审委之所以成为“史上最严发审委”,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发审委委员进行终身追责。中国证监会还成立了发行与并购重组审核监察委员会,强化对发审委和委员的监督管理机制,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实行全方位、无死角式的监管与督查,并对发审委及委员的履职行为给予全面评价。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并对发审委员实施“终身追责制”。终身追责机制大大增强了发审委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督促发审委及委员“从严审核”IPO项目具有非常大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