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能性硅烷行业概述
功能性硅烷,与硅橡胶、硅油及硅树脂并称为有机硅材料四大门类。从结构上来说,通常将主链为-Si-O-C-结构的有机硅小分子统称为功能性硅烷,而将主链为-Si-O-Si-结构的小分子中间体和聚合物大分子称之为硅氧烷或聚硅氧烷,即硅橡胶、硅油及硅树脂产品。从功能上来看,功能性硅烷多为杂交结构,多数产品在同一个分子中同时含极性与非极性两类官能团,可以作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界面桥梁或者直接参与有机聚合材料的交联反应,从而大幅提高材料性能,是一类非常重要、用途非常广泛的助剂。
2017年全球功能性硅烷产能约为57.4万吨/年,产量约为37.6万吨,产能利用率为65.5%,产能、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1%和7.1%,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中国。
国外主要功能性硅烷生产企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全球功能性硅烷消费结构来看,2017年功能性硅烷主要应用于橡胶加工领域,占比达到37.9%;其次是粘合剂,占比达到16.1%;复合材料领域排名第三,占比为15.6%。
2017年全球功能性硅烷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功能性硅烷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二、功能性硅烷行业现状
我国功能性硅烷产量和产能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产能从2010年的15.6万吨/年增长至39.8万吨/年,产量从2010年的9.5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25.7万吨。
2010-2018年中国功能性硅烷行业产能及产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由于产能增长较快、供给侧改革、环保督查等因素,2016年产能利用达到了近几年的最低点,为56.8%。由于产能增长减缓,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等因素,产能利用率逐渐提高,2018年产能利用率达到64.6%。
2010-2018年中国功能性硅烷行业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功能性硅烷消费量来看,我国功能性硅烷消费量增长较快,从2010年的7.4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17.1万吨,预计未来我国功能性硅烷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2010-2018年中国功能性硅烷行业消费量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功能性硅烷消费领域来看,我国功能性硅烷主要消费领域为橡胶加工领域,占比为33.9%;其次是密封胶、粘合剂领域,占比为17.5%;排名第三的是涂料、金属表面处理及建筑防水领域,占比为17%。
2018年中国功能性硅烷消费领域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功能性硅烷进出口情况
1、功能性硅烷出口情况
2018年,我国功能性硅烷出口量达到9.14万吨,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含硫硅烷,约占出口总量的48.5%,交联剂约占20.7%。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在出口企业中,荆州市江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和湖北新蓝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位居我国功能性硅烷出口量前两位,江西宏柏、山东硅科和杭州硅宝紧随其后。
2018年中国功能性硅烷出口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功能性硅烷进口情况
2018年,我国共进口约0.48万吨的功能性硅烷,进口品种主要为环氧基硅烷及交联剂。我国进口功能性硅烷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
2018年中国功能性硅烷进口结构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功能性硅烷行业发展趋势
有机硅材料属于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已被列入“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材料之一。中国有机硅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有机硅行业新增长点要从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开拓新应用领域等五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加大下游中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以及绿色轮胎政策的出台,加之含硫硅烷因分子中所含有的硫原子在硫化时可参与胶料的硫化反应,在轮胎行业应用得较多。因此,新型高端含硫硅烷的发展为大趋势,国内如江西宏柏新材、荆州江汉、南京曙光、江西晨光等公司均在巯基保护等工作上投入了研发力量。目前,江西宏柏新材通过研发得到硫代羧酸酯硅烷偶联剂(简称HB-1),该产品不仅获得了发明专利授权且进行了工业化开发,具备了规模化生产能力。我国含硫硅烷企业应加快开发新型产品,尽快形成工业化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功能性硅烷的品种、质量、产量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太阳能、锂电池、LED灯具,5G网络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对密封胶及粘合剂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在室温硫化硅橡胶中,中性胶需求增长较快,脱酮肟型胶已成为市场主流,酸型胶则呈萎缩态势,未来中性胶发展也将是大势所趋。国内常规功能性硅烷发展非常迅猛,但高端功能性硅烷的发展与国外差距仍然明显,未来我国功能性硅烷将向着高端化,专一化,新型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