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现实行业概述
增强现实,在广义概念中,AR被定义为“用模拟线索增强自然场景并反馈给操作者”,狭义概念中则将AR定义为“是一种参与者戴着透明的头盔显示器以清晰看到真实世界的虚拟现实的形式”。
增强现实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内AR领域创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硬件类和企业服务类。据《中国2018AR产业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有397家AR及相关概念公司,超过全球公司数量的50%。其中硬件类公司占比28%,企业服务类占比23%,成为最主要的创业方向。
AR公司业务类型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内AR应用数量和占比都极小,内容主要以游戏和娱乐为主。APP store有300多万个应用程序,AR应用程序不到1000款,其中30%的应用是游戏程序,13.2%的应用是娱乐程序,实用性工具程序占比为11.9%。
APP store中的AR应用程序类型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增强现实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二、增强现实行业现状
全球AR市场增长趋于缓慢。据中国信通院披露的数据,2018年全球AR整体市场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6%,预计2020年全球AR市场规模将达到450亿元。
2015-2018年全球增强现实硬件市场规模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AR出货量约为73万台,其中主要以手机式设备为主。2018年卖出的73万台AR设备中,手机式设备占据60.98%的份额;其次是一体式设备,占据26.83%的份额;主机式设备份额为12.2%。
2018年全球增强现实行业硬件产品结构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增强现实行业竞争格局
由于AR行业还处于技术发展阶段,从申请的专利情况能较好体现竞争力。国内AR相关的专利技术主要从2010年开始集中爆发,与全球趋势基本相同。但全球技术类专利增速明显领先于硬件类专利,而国内技术类和硬件类专利增长速度却差别不大,这反映出国内基本技术领域积累滞后的现状。
中国AR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三,但运算硬件核心环节布局很弱。据统计,排名第一的美国在技术类专利的优势明显,且其运算硬件专利有42件,而全球只有66件,占比高达63.6%。第二名韩国硬件显示专利优势大,数量达209件甚至超过了美国。中国在运算硬件领域缺乏技术专利,数字处理芯片技术落后,反映出硬件核心环节问题明显。
美国AR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韩国AR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中国AR领域专利申请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拥有AR相关专利数量前10名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和日本。中国没有公司上榜,这说明国内AR技术专利分布比较分散,很难发挥技术集中的优势。
四、增强现实行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建议
1、面临的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研发缺乏针对性与原创性,对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敏感性不强。由于虚拟现实与手机产业链参与主体相近,业者通常参考手机产业较为成熟的发展思路。部分企业简单裁剪移植手机解决方案,缺乏针对感知交互、近眼显示、渲染处理等虚拟现实技术特性的研究,且研发模式以对Facebook、微软等国外标杆的技术跟随为主。此外,多数虚拟现实企业存在以技术方案作为技术趋势的问题,片面追求单一性能参数,缺少对重点发展路径的投入储备与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前瞻预判,致使企业发展容易受到短期市场环境波动的冲击。例如,在近眼显示领域,契合人眼生理特性的可变焦显示成为当下业界发展焦点,在这一技术方向上,我国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这一差距存在持续扩大的势头。
缺少富于产业影响力的优质内容供给平台,产业融合创新程度不足。内容匮乏是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初期的必然问题,如何尽快缩短这一“有车没油”的发展阶段成为当前要务。在谷歌、苹果、微软、Facebook等ICT巨头平台化策略引导下,众多中小企业围绕虚拟现实产业链特定重点领域进行软硬适配的内容生产,研发并利用各类平台化开发工具,加速制作流程,提高内容质量,降低开发门槛。相比之下,我国虚拟现实生态圈呈现各自为战、小而散的现状态势,协同化的产业雁阵尚待成型,集约化的平台能力尚待提高,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定位尚须明确。
2、发展建议
强化技术预研与趋势预判,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支持具有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虚拟现实创新中心与实验室,避免闭门造车、孤立片面的创新模式;围绕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网络传输、内容制作等重点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深化知识产权储备,跟踪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市场业务导向与技术断点弥合的研发思路,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与产出水平,由传统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层面的创新性和价值点,转变为
更加看重技术产业化的落地价值,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产学研用间的聚焦、流动与增值。
推动产业集聚融合,优化扶持政策。打破传统彼此封闭、烟囱式的产业发展框架,串联起产业链不同领域的骨干企业,将虚拟现实深入彻底的导入信息产业生态圈。围绕关键器件、整机终端、感知交互外设、内容拍摄、开发工具、编辑渲染、传输分发等领域,丰富产品有效供给,建立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发展一批面向新兴业态与跨界创新的市场主体,培育招引一批虚拟现实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各类技术研发平台的先导作用,支持虚拟现实关键器件厂商与终端企业、内容聚合分发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间的协同创新,推动单点突破向产业集聚的转变;优化虚拟现实扶持政策,鼓励平台生态与产业协作,提高财税政策利用效率,实现由政策输血向政策造血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