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务信息化行业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加,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服务需求越来越多,监督责任压力会降急剧增加。政务服务智能自动化流水线,除了能够对政务服务业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以外,还能够同时记录、展示业务运行信息,例如某项服务当前所处的环节、执行岗位、耗时等,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终端、手机等渠道,为管理者、监督者、服务对象提供实时监督信息,实现无责任死角。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政务服务智能自动化流水线记载的业务流程信息进行分析,能够辅助科学地制定每个服务事项的监督尺度,通过预置的监督尺度,如预警时限、报警时限、办结时限等,提供异常耗时和风险点监督信息,实现无问题死角。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垂直应用阶段、共享协同阶段、深化应用阶段。
我国政务信息化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政务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的应用主体涉及包括多个政府部门,业务主体涵盖包括行政办公、共享灾备、应急指挥、平安工程、数字城市等多个建设领域,市场规模庞大。2018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约为3134亿元,同比增长15.1%。
2011-2018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规模走势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政务云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政务信息化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国家各部委以及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电子政务的规划、政策等文件,为政务信息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服务型政府建设,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
并要求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电子政务市场处于政策红利期,预计未来政务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中,有30个省级行政区已经建有或正在建设(完成招标)政务云;在我国334个地级行政区中,有235个地级行政区已经建有或正在建设(完成招标)政务云。2018年,我国政务云用云量增长迅猛。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政务云用云量同比增长404.7%,是全国用云量平均增速的1.86倍,远高于工业、金融、互联网等其他行业。
我国政务云基础设施市场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政务信息化产业政策分析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为更好更快推动政务信息化的普及,国家出台了多项政务信息化设的政策引导和管理规范,从总体战略部署、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到政府数据共享机制,再到电子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都给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为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5-2019年我国政务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新时代下政务信息化工作已经迈入‚集约整合、全面互联、协同共治、共享开放、安全可信的新阶段,坚持大平台、大系统、大数据的顶层架构,构建形成大平台共享、大数据慧治、大系统共治的顶层架构,建成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促进网络强国建设,提升宏观调控科学化、政府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集约化水平,原则上坚决不再审批各部门无序分散建设的业务系统。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由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地市级平台三个层级组成,各层级之间通过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进行资源目录注册、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监督考核、统计分析等,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体系的三大层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政务信息化行业前景展望
十三五期间,我国政务信息化工程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总目标,大力加强统筹整合和共享共用,统筹构建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推进解决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问题,将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作为较长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蓝图,构建一体化政务治理体系,促进治理机制协调化和治理手段高效化,形成部门联动的协同治理新局面。
未来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领域:
1、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体化政务数据平台。依托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加快建设综合性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实现电子政务关键公共基础设施的统建共用,支撑政务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汇聚。
2、共建共享国家基础信息资源。以国家基础信息库共建共享为推进抓手,打破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逐步实现与业务信息以及社会大数据的关联汇聚,构建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国家信息资源体系,打通各部门信息系统,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依托国家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加快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3、协同共建纵横联动业务系统。围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主要需求,推动各部门联合构建充分共享、协同治理、界限清晰、分工有序的大系统工程。比如:执政能力信息化(全国纪检监察信息系统、监督执纪问责信息平台等)、公共安全信息化(平安中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