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秦朔
1
秦朔朋友圈和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全球商业文明之旅”,第一站是日本京都,第二站选择了英国的北爱尔兰(下称“北爱”)。
北爱面积1.4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台湾岛的40%,人口180万,和上海松江区差不多。北爱是欧洲隔大西洋与北美相望最近的地方,如同日本是亚洲隔太平洋与北美相望最近的地方。都有点天涯海角的味道。
北爱是爱尔兰岛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一部分,而是英国的一部分。北爱和爱尔兰之间有边境,几为虚设,如果英国脱欧,这一“软边界”可能变硬一些,因为爱尔兰是欧盟国家而北爱不是,但基于地缘和传统,北爱仍会有相当的自由灵活度,在英爱之间左右逢源。
爱尔兰人均GDP为7万美元,英国为4万多美元,北爱尔兰为3万多美元。“投资北爱”(Invest Northern Ireland)的负责人对我们说,北爱的发展潜力正在显现,其营商环境是欧洲同等规模经济体中最好的:一是有成本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比英国其他地方和欧洲低20%-30%),二是有良好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在欧洲排名第一,公立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阿尔斯特大学在ICT领域有很强能力),三是人口年轻化(53%人口在40岁以下,是欧洲人口结构最年轻的经济体)。北爱正发生着从传统重工业、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其一大战略是“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洲大陆主要城市的‘数字化郊区’”。
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定位。因为北爱比加利福尼亚州距北美东海岸更近。只要有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就能通达世界各地。目前,已有不少世界级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把数字化系统的后台放在这里。
2
泰坦尼克号是108年前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夫船厂(H&W)建成下水的。它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邮轮,哈兰德沃夫则是世界最大的船厂,1911年有1.5万名工人在此工作。但今天船厂只剩下不到80人,濒临破产,英国一家能源公司(InfraStata)刚刚同意以600万英镑(730万美元)将其买下。
当年的设计制图室当年的设计制图室
泰坦尼克区是从2003年启动建设的北爱新经济开发中心,它在第一批规划中有一个核心项目,就是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Titanic Belfast)纪念馆,在船厂旧址建造,2012年开业。纪念馆和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两艘巨轮的“圣坛般的”船台对齐,对面隔一条马路就是当时绘制了数千张船舶设计图的制图室,现在改造为泰坦尼克宾馆。
纪念馆上午10点营业,10月2日这天提前到9点让我们进去拍摄。它气象不凡,其设计理念是将水晶、冰山、五角星(船东白星公司的Logo)和泰坦尼克号船头的形象汇为一体,外观如启航的船头又如耸立的冰山,内部楼层结构则模仿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中庭的高度跨越五层楼,逼真地展示出当年巨轮庞大的机房的空间。
从纪念馆向外眺望,下边的船台勾勒出了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的实际位置与尺寸。奥林匹克号的轮廓由四块草坪组成,草坪中间用木制的甲板隔开,草坪的面积和甲板的面积的比例就是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和生存者的人数比例。
死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我希望了解的是,一个多世纪前作为工业革命成就和跨洲交往象征的泰坦尼克号,到底为什么沉没?它的沉没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何启发?
泰坦尼克纪念馆中庭泰坦尼克纪念馆中庭
3
几乎每一个时代,人类都会打造出一些文明的标志,寄托人的希望,代表人的力量,向着大自然进军。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时,耗资7500万英镑建造,长270米、宽28米、排水量达到4.6万吨的泰坦尼克号就是这样的标志。它被称为“永不沉没的邮轮”,“上帝亲自来也弄不沉的船”,可惜生命终结在处女航上。
1912年4月14日深夜11时40分,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港驶往纽约途中,在北大西洋撞上了冰山,16个船舱有5个进水,2小时40分钟后船体断为两截,沉入大西洋底。2223名乘客和船员,1517人丧生,是和平时期死伤最多的海难。
对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原因,在英国和美国对官方调查版本之外,一直层出不穷。有些极为离奇,如说船上运了一个棺木,里面装着古埃及公主的木乃伊,而木乃伊象征着噩运,泰坦尼克号被咒而沉;又如说沉船不是意外事故,是船东白星公司为骗取保险而为;还有说船上有人在炫耀“海洋之心”的钻石,但那是噩运之钻,它在哪里显现,哪里就有难以预料的灾难。
很多人寻找外因。如说沉船当晚没有月亮,所以观察哨无法及时看到冰山,也有人说那一年北极气候变暖,夹带冷空气的大风从加拿大西北部刮过大西洋西部和纽芬兰岛南部,4月大西洋西北部的冰山数量远多于往年,且向更偏南的方向漂浮,撞上泰坦尼克号的这座冰山就是南移而至的;还有人说,1912年地球异常地接近月球和太阳,它们对海洋的引力增加,出现创纪录的潮汐,使北大西洋的浮冰增加;更有一种说法,灾难之夜的天气出现了光线弯曲的“超折射”现象,造成海市蜃楼光学错觉,阻止了观察哨的正常目光。
在所有这些说法背后,其实是人们不相信,作为一个非凡的造物奇迹,泰坦尼克号会这么不堪一击。那个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英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被美国超过,但综合实力还是世界之最,内心仍然充溢着日不落的荣耀。
4
泰坦尼克号是贝尔法斯特发达的造船业和一批热衷创新者的合作结晶。
英国18世纪中叶开始工业革命,不久就执世界制造业之牛耳,此后一个多世纪是其黄金时代。而在19世纪末,爱尔兰东北沿海的港口城市贝尔法斯特成为英国发展最快的新兴都市。
贝尔法斯特的崛起是三种力量的产物。
首先是城市化。贝尔法斯特在1800年只有2万人,1851年有8.7万人,1901年已有近35万人。1845年至1852年的马铃薯饥荒,导致很多农村饥民涌入贝尔法斯特,人口激增。
其次是工业化。尤以亚麻制品、纺织机械、通风设备、码头、造船、烟草和威士忌制造为主。贝尔法斯特是世界亚麻布之都,最先应用机械化湿纺和电动织布机,产量居世界第一。这里还有世界最大的绳厂。1907年,在贝尔法斯特的码头工人和搬运工共有6000多名。
最后是国际化。大批欧洲移民从这里走向美国,英美贸易不断增长,带来对造船业的强烈需求。贝尔法斯特成为首屈一指的造船中心。英国约克郡出生的爱德华·哈兰德是“铁路之父”乔治·斯蒂芬森的学徒,他在1861年和德国汉堡造船商古斯塔夫·沃夫结成伙伴关系。通过对铁甲板和船壳的不断改进创新,哈兰德沃夫一直致力于制造更坚固、更大型的船只,其巅峰之作就是奥林匹克号、大不列颠号和泰坦尼克号三艘“奥林匹克级的邮轮”。
安德鲁斯:哈兰德沃夫的设计和管理总监。他永远带着一顶沾着油漆的礼帽,穿着沾着油污的靴子,蓝色的上衣口袋里装满了图纸,他的口号是”用尽人脑精华,制造完美船只”。
白星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英国的卡纳德(Carned Line),它建造了两艘当时速度最快、首次使用大型蒸汽机的邮轮,要和白星一争高下。白星则在国际海运公司的资金支持下,决心挑战历史,建造两艘压倒对手的新邮轮,每艘有三座烟囱,吨位要超出卡纳德的两艘新邮轮1.5万吨。
伊希梅征求了J.P.摩根的意见,然后到皮瑞尔在伦敦的家中。他们共进晚餐后在书房反复讨论,想法从建两艘船变成了建三艘,烟囱也从三个变成了四个。伊希梅端着一杯葡萄酒对皮瑞尔说,“给我造一艘连上好葡萄酒里的酒渣都不会被晃动的稳稳当当的船。”
1908年7月31日,设计方案通过,皮瑞尔和白星公司签署合同,在贝尔法斯特港的哈兰德沃夫船厂建造泰坦尼克号。12月16日,奥林匹克号先开工,为容纳巨轮,对船台做了很大改造。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号正式动工,放下龙骨;1911年5月31日船体下水;1912年3月31日船舱、发动机、锅炉、烟囱、螺旋桨等内部设备安装完成;4月2日试航,4月10日正式首航开往南安普顿,4月11日下午1点半从南安普顿进入大西洋,开往纽约。
整个建造过程,大致分为铺设龙骨、装舵、搭建框架、合拢和铆接、安装隔水舱和甲板等环节。一旦船的框架搭好,就开始进行钢板合拢,以保证隔水性。钢板是用钢铁铆钉铆接起来的,一共用了300万个铆钉,以固定好船的结构。
泰坦尼克号采用了双底结构,相当于有两层防水层,15个隔水舱把船隔成16个密封的船舱。隔水舱和船壳板固定在一起,即使前四个船舱中的两个进水,也不会沉没。
泰坦尼克号一共十层,客舱公务舱和设施在高层甲板,推进设备在船的下层。船上配备了各式通讯设备,功率强大的马可尼无线设备可以和1000英里外的电台联系,无线电台24小时有人值班,使用摩尔斯电码发送和接受信息。船上装有摩尔斯码信号灯,安装了发送信号的全套信号焰火和放射弹,可以在夜间向其他船只发送信号。
泰坦尼克号的导航系统有4个主要罗盘,还有一系列计算船舶位置、航行距离、船速和水深的航海设备。船上有3个方向盘,有气压计和温度计,船上可以接受灯塔、浮标和其他船只发送的水下钟信号,还有一系列望远镜、麦克风、雾喇叭、航海日志、航海图和双筒望远镜。
泰坦尼克号有3座巨大的螺旋桨,分别由船上的3台发动机驱动。两台往复式发动机驱动船两侧的螺旋桨,一台涡轮发动机驱动中间的螺旋桨。这一混合发动机的使用代表了造船业的新技术。泰坦尼克号有4座烟囱,6座锅炉房和29台烧煤锅炉,锅炉为发动机和发电室提供蒸汽。因为有强大的动力系统,泰坦尼克号是有史以来速度最快的船,最快时速为23节,接近43千米。
至于头等舱、二等舱和三等舱,以及公共设施的舒适、先进,更不必说。船上有6台钢琴,75个电风扇(在锅炉房用于鼓风,其余的用于通风),卫浴设备可以和现代的酒店媲美。
这就是当时被誉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的基本情况。它怎么可能沉没呢?首航中,伊希梅和安德鲁斯都在船上,皮瑞尔因重病遗憾缺席,和安德鲁斯在一起的还有哈兰德沃夫船厂的8位“担保团”成员,甚至有水暖工学徒,他们的任务是记录船舶的性能表现,并纠正任何小的问题,根本想不到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5
现在我们来看看关于沉没的有一定依据的判断。
判断一:望远镜遗失说。
瞭望哨应该配备双筒望远镜,一位叫大卫·布莱尔的军官把装望远镜的柜子的钥匙放在自己口袋里,首航前他被派去做其他事,忘了把钥匙交给接替者。结果是瞭望哨一直用肉眼观察,距离冰山400米时才发现,37秒后船的右舷就撞上了冰山。这一说法的疑点是:船上只有一个双筒望远镜吗?如果望远镜如此重要,为什么不把那个柜子砸开?
判断二:救生艇问题说。
泰坦尼克号首航只搭载了24艘救生艇,可装载1178人,空了400多个座位就开走了。在南安普敦港口负责检查的莫里斯·克拉克曾建议多带50%的救生艇,但他并未坚持,他事后说如果他影响了开航时间,工作可能不保。这一说法的疑点是,当时国际通用海事安全的规则,客船上救生艇搭载人数是总人数的1/3,泰坦尼克号满载情况下可承载3000名左右乘客,因此配备16艘救生艇、搭载962人即合规。因为救生艇的目的不是装下所有人,只是为了向救援船进行转移。
判断三:铆钉质量不合格说。
哈兰德沃夫船厂要建造世界上最大的三艘邮轮,每艘都需要300万个铆钉,董事会存档文件显示铆钉的供应跟不上,不得不在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外寻找新供应商,一些技术和经验欠缺的小厂提供了比较廉价、但矿渣成分很高的材料,用它们锻造出来的铆钉偏脆并容易破裂。泰坦尼克号仅在承压最大的中心船体使用了钢质铆钉,船首和船尾用的则是铁质铆钉。1996年一支探险队发现,令船首四分五裂的并非巨大的口子,而是6条狭窄的裂缝,由此猜想是铆钉沿着裂缝崩掉,使海水在高压下进入船体。另外,1901年英国贸易局放弃了对船舶建造用铁的质量检测,他们认为“和刚刚萌芽的冶钢工业不同,冶铁工业已经成熟”。这一说法被哈兰德沃夫公司否认,他们认为船身用料没有任何问题,与泰坦尼克号几乎同时建造的奥林匹克号航行了24年,直到退休没有任何事故发生。
判断四:煤仓燃烧说。
美国有专家提出,为了消除船上煤仓里的一处隐燃火,蒸汽机锅炉的添煤工试图通过加大煤的使用量,使煤堆的体积迅速消减下去,以达到灭火目的,但用煤量加大,使蒸汽机锅炉里的蒸汽量大增,导致航行速度骤然加快,撞上冰山。英国有专家认为,泰坦尼克号首航前进行速度测试期间,6号煤仓发生了火灾,并未被扑灭,航行中一直持续,到达纽约前可能引起“严重爆炸”,因此加速行驶,希望尽早抵达纽约,借助救火船灭火。由于着火,起火点附近的温度达到摄氏1000度。撞到冰山后,因大火变得脆弱的船体钢制外壳便撕裂了。这一说法的疑问是,泰坦尼克号确曾报告说船上有一处着火,但火控组在南安普敦和法国的瑟堡港口出现过,准备灭火维修,如果存在严重问题,不可能放行。在白星公司文档、行船记录和幸存船员的调查中也没有发现过此类证据。
判断五:救援不利说。
4月14日凌晨12点15分,泰坦尼克号开始发出求救电报。过了30分钟,发现地平线上有灯光,立即发射了白色求救火箭。这就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号轮船,但由于是深夜,航道又浮冰四伏,罗德船长决定抛锚过夜,对泰坦尼克号发出的信号视而不见。他后来的说法是,没有意识到从船上发射的火箭弹是一个遇险信号。
判断六:电报员过失说。
4月14日晚9时左右,加利福尼亚号的电报员伊利斯向泰坦尼克号发送了一份冰山预警电报。由于电报声太大,泰坦尼克号的电报员菲利普斯耳朵被震坏了,一气之下把电报截断了。伊利斯觉得不会再发生什么,就关掉电报机睡觉去了。4月15日凌晨2点10分,菲利普斯拍发了最后的电报,“请速来救援,锅炉室进水,已淹没轮机”。而离泰坦尼克号最近、只有18海里左右的加利福尼亚号因为关掉了电报机没有及时收到求救电报。但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描写的是,泰坦尼克号收到了冰山预警信号,但在白星轮船公司伊希梅的怂恿下,船长爱德华·史斯密斯没有理会,继续以每小时22.3节的超速行驶,结果撞上了冰山。
1911年5月31日泰坦尼克号下水处俯瞰1911年5月31日泰坦尼克号下水处俯瞰
6
1912年4月15日凌晨4点10分,卡帕提亚号轮船第一个赶到泰坦尼克号失事地点,找到了24艘救生艇,救起了713人。它原本从纽约出发开往地中海,船长决定立即掉头,开回纽约。
最后来看一下官方的调查结论。一个是美国的,一个是英国的。
卡帕提亚号18号抵达纽约的第二天,美国参议院的调查就开始了。调查组对乘客和船员的访谈进行了18天,共86个证人。5月28日,调查组向众议院做了两个小时的陈述,主要结论如下:
史密斯船长无视危险是造成灾难的直接原因;
救生艇的装载组织不良,导致好多救生艇都没有装满;
有些船员没有到规定的救生艇岗位,而是看着乘客淹死;
救生艇船员配备差,设备不良;
无线电台应该24小时有人值班;
加利福尼亚号的船长没有为深陷险境的船舶提供援助;
卡帕提亚号船长应该被授予荣誉;
尽管伊希梅不直接对泰坦尼克的速度负责,但是因为他在船上,间接导致船舶的快速行驶。
英国沉船专员的调查比美国进行的时间更长,调查主要依靠专家而不是生存者的记忆,调查围绕26个问题展开,包括船舶建造、运营、沉没和救援等等。调查组最后提出了24条建议,于7月30日递呈上下两院,结论是:事故因船速太快导致与冰川相撞引起。
调查组的建议包括:
救生艇应该基于乘客人数,而不是吨位;
贸易委员会对搜寻救生艇进行更频繁的视察,对船员进行更好的培训;
在接到冰山预警后,船舶在夜晚应该减速或改变方向;
所有出境的客轮和移民船只上的无线电都应该24小时运作;
新的舱壁委员会将考虑船舶设计的变化。
调查结束后,改善航海安全的新法律获得通过,相关内容包括:
保证每位乘客在救生艇上都有位置。告诉乘客救生艇的位置,对船员进行定期救生艇演习。所有救生艇上都得配备食物、水、罗盘和设备。
所有进入大洋的船舶上必须有24小时值班的无线电室。跟船员一样,无线电操作员直接向船长报告。
较商业通讯,安全和导航信号应该享有优先权。每小时都应该设立一个无通讯时间,主要可以更好地接受求救信号。SOS成为标准的求救信号。除非紧急情况,禁止在海上放焰火。
北大西洋两条航道中靠南的那条改道,以避免冰山。至今,仍然有巡逻队监测航道上的冰山。
现在,在紧急情况下,客轮必须在三分钟以内进行人员撤离。
亡羊补牢,效果是明显的。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哈兰德沃夫停止了第三艘超级邮轮大不列颠号的工作,重新设计,让船体更坚固。“一战”时,大不列颠号被英国海军部要求改成海上医院。1916年11月21日,它从爱琴海前往希腊北部的萨罗尼卡接伤员,船上有625名船员和500名军医,不幸触雷,不到一个小时就沉没了。但因为携带了泰坦尼克号3倍的救生艇,救生艇操作的更好,最后30人丧生,死难比例大大降低。
7
对泰坦尼克号悲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参观交流中,跳到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些想法:
1、如果说文明的创造离不开雄心壮志,文明的沉没也总是少不了自负和疏忽。文明生于进取,沉于疏忽。
泰坦尼克号的打造,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技术创新的时代为大背景,由一批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驱动。很多文明成果都是这样产生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过分追求对竞争对手的超越和创造历史的存在感,过度追求最大、最快,低估了外部风险的打击强度,高估了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和速度上去了,但整个系统的能力(如配套能力、组织能力、人的素质)来不及精耕细作。事实上,泰坦尼克号在南安普顿启航时就出现过问题,它在离开泊位时,因为尾流强大,附近的纽约号被吸离锚地,吸向泰坦尼克号,如果不是一条拖船上的船员反应奇快,可能已经撞上了。为此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港口瑟堡让部分乘客登船时,晚到了1小时。船上的一些船员是启航前几天才招募好的,来不及认真培训,缺乏经验。
泰坦尼克号原本可以更早、更好地发现问题,可惜由于种种疏忽,真的看到问题时已如此之大,且只剩下短短几百米的距离。
2、如果说文明的产物是打在大自然上的“人的力量的对象化”,文明的沉没往往也是大自然教训的结果。面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人定胜天的豪迈必须节制,而增强天人相处的敬畏感。大自然的规律必须尊重,否则就会被惩罚。
3、如果说文明的创造彰显了人的创造力,增益了人的福祉,文明的沉没往往是忽视普通人福祉的结果。泰坦尼克号所载救生艇数量有限,一个原因是伊希梅在船的设计会议上说过,“这个大家伙本身就是个救生艇,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费神装那些个小艇,弄得甲板上乱糟糟呢?”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才更能体会到他们是一个整体。人类面对的很多挑战是共同的,而不会给予某些人灾难的豁免权。没有普惠观,不顾他人命运,自己的安全和繁荣最后也会失去。
4、如果说文明的飞跃需要积极主义的有为,文明的延续则需要长远主义的有度,在某些时候,就是要慢一些。物质化、科技化的东西有助于“快文明”的兴起,但人的素质的提高,合作与互助精神的深入人心,堵塞跑冒滴漏的隐患,要靠时间,靠沉淀,这是一种“慢文明”。
5、国家如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命运无常。泰坦尼克号是大英帝国的制造力量和新兴的美国资本力量相结合的成就,它的沉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隐喻,天下没有太阳不落的帝国。英国鼎盛的历史慢慢消散。“一战”之后,美国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二战”之后成为新的不落帝国,苏东事件后更是成为单极超强。但当新世纪降临,911成了美国人不可思议的“21世纪的泰坦尼克号事件”,这次是在空中,由恐怖的人力所为。
如同泰坦尼克号的命运一样,对一个国家来说,看不到问题才是问题;庞大加自大再加上看不到问题,这是最大的问题。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怀履薄临深之心,无论一人,一组织,一国家,都能走得更远。
泰坦尼克纪念馆外景泰坦尼克纪念馆外景
8
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纪念馆的入口处,是用建造这艘骄傲的巨轮的钢板所做的一个标识,中间镂空出7个英文字母,TITANIC!它象征着死难者的消失和永不再来,也代表着对当时建造巨轮的工人的敬礼。在夜晚,这一标志会变成发光字母和暗色格子,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怀想。
文明也如钢板,坚硬,刚强,可做百物;文明亦如镂空,不知道在哪个时刻,就会沉没消失。只是从来不会无缘无故。
站在标识处录制视频结尾时,我脑子里闪过最后一个细节: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船长史密斯立即让安德鲁斯到甲板下去检查。这位39岁的总设计师发现冰山已经撞破了5个不透水的舱壁后回到驾驶室,对船长说:“救船已经不可能,泰坦尼克号将会沉没,只能再坚持两小时。”船长史密斯马上要求所有船员做好释放救生艇的工作。安德鲁斯把救生衣给了一位乘客后,就坐在一等舱里,静静欣赏自己的心血之作的最后两小时。
安德鲁斯率领的哈兰德沃夫公司的8位担保团成员,也全部留在船上。他们确实没有成功地担保泰坦尼克号的安全,但他们选择了和它一起沉没的命运。
那个晚上,在无边的黑暗和被寒冷的海水所吞噬的悲剧中,必定还有很多和安德鲁斯一样的选择。他们无奈。他们承受。他们永恒。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