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思想全景(中)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任泽平 等

 

本文共分上中下三篇,全景式回顾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生平和主要思想贡献,梳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脉络。我们在《51年84人: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想全景(上)》中介绍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1969-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篇将系统介绍1987-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19 1987年:罗伯特·索洛

 

1987年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由于其对影响经济增长与福利结构因素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索洛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指出技术进步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主张政府必须有效干预市场经济,引导市场技术发展。

 

索洛于192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他成长的1930年代正处于美国大萧条爆发时期,儿时成长经历对其宏观政策态度产生巨大影响。1940年索洛进入哈佛大学就读生物学,随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爆发二战后的参战经历使其转变研究方向至经济学,并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列昂惕夫。索洛分别于1947、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其后前往麻省理工大学任教,在此期间索洛结识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并受其凯恩斯主义影响,逐步建立起经济学理论思想。

 

索洛主要学术贡献主要有两项,一是提出索洛经济增长模型。1956年《对增长理论的贡献》一文中,索洛推翻了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压倒性重要性的结论,建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该理论放松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对资本-产出率不变的假设,并引入技术变量,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经济和外生技术进步及其收益不变作为其理论假设。索洛模型认为,当外生的技术以固定比率增长时,经济将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增长,而当外生技术水平固定不变时,经济将趋于停滞,投资仅能补偿固定资产折旧和装备新工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是提出的余值法(remainder method)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量。在索洛1957年发表的《技术变化与总生产函数》一文中,其假设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即对应于给定的资本一劳动率,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替代率不变,通过对生产函数的一系列偏微分推导,将人均产出增长率(或劳动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速度加上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长速度乘以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索洛利用余值法公式计算了美国40年间有关数据,并证明要想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速技术进步而不应一味追求增加资本的投入量。

 

2.20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

 

1988年莫里斯·阿莱斯(Maurice Allais)因其在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他是第一个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国学者。阿莱斯发展了古典主义的一般均衡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是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基本途径,因此在政策上极力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

 

阿莱斯191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早期曾在综合工作学校学习工程学,1936年作为国家工程师在法国矿业行政部门供职。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陷入萧条的经济现象使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解释、解决经济问题,改善社会生活水平等,并由此走上了经济学研究的道路。1944年,阿莱斯担任高等矿业学校经济分析学教授并于1949年获得巴黎大学工程博士学位。阿莱斯对经济领域的研究十分广泛,包括一般均衡论和经济计算基础、资本理论、随机选择理论、货币动力理论、概率论和统计分析、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科学研究与方法论等各个领域,但由于并非经济学专业毕业,研究语言为法语等原因,他的学术成就早期未能获得重视,是一位被埋没的经济学巨人。

 

阿莱斯对经济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更进一步发展了一般均衡理论。1943年阿莱斯发表的《寻找一门新的经济学科》,对一般均衡理论和最优理论做了详尽的论述。阿莱斯对过去一般均衡模型中“单市场经济模型”进行了批判,并提出“多市场经济模型”,假定导向均衡的交换在任何时点、以不同的价格连续发生,不同经营者作用的价格不必是同一的,在“可分配剩余”的驱动下,每一次交易都趋近均衡,证明了只有在没有剩余价值可分配的条件下,才能达到一般经济均衡。此外,他提出了“阿莱悖论”、“可分配剩余”、“心理性时间”等概念,并运用数学模型揭示了市场达到均衡的条件。

 

2.21 1989年:特里夫·哈维默

 

198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经济学家特里夫·哈维默(Trygve Haavelmo),以表彰他开创性的将概率论方法运用于计量经济学中,以及对联立经济结构问题的贡献。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给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哈维默是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完善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之后,概率论成为了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哈维默1911年出生于挪威,1933年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奥斯陆大学经济研究所做研究助理,在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希的指导下参与研究。1945年,哈维默出任挪威驻美国大使馆商务参赞。1947年,由美国返回挪威。回国后,哈维默曾担任挪威财政部处长职务。1948年他回到奥斯陆大学,担任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进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直到1975年退休。

 

哈维默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了计量经济学的概率论基础。他在经济研究中非常重视变量的随机因素,其博士论文也正是从随机因素出发,为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二是对联立经济结构的分析。经济学的变量有时是由若干变量同时决定的。哈维默的研究区分了结构方程和简化方程的差别。他认为前者是经济理论给定的方程,后者则是当我们把内生变量作为外生变量和随机扰动的函数,并对其求解时得到的方程。这两种方程对应的变量关系存在明显不同。

 

2.22 1990年:哈里·马科维茨、默顿·米勒和威廉·夏普

 

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和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以表彰他们在金融经济学的开拓性贡献。其中,马科维茨的主要贡献是构建了投资组合管理的微观理论(均值方差模型),夏普的主要贡献是构建了金融资产的定价理论(CAPM)。米勒的主要贡献是对公司金融领域的理论(MM定理)的发展。这三人的理论时至今日仍是金融学课堂的必修内容,他们对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商业机构对金融资产的定价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2.22.1 哈里·马科维茨

 

马科维茨1927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50年和1954年分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期间,马科维茨发表了在金融学理论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资产选择:有效的多样化》。毕业之后,马科维茨就职于兰德公司(RAND Cooperation),继续研究工作。1963年离开兰德公司后,马科维茨投身实业界,先后出任联合分析研究中心公司(Consolidated Analysis Centers Inc)董事长、套利公司(Arbitrage Management Co)董事长。1974年-1983年,马科维茨加入IBM,担任研究员。1990年之后,马科维茨的工作重心重回学术界,在纽约市立大学巴鲁克学院担任教授。2007年至今担任兰迪管理学院(Rady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

 

马科维茨的学术贡献,是创建了基于均值和方差的证券组合理论(均值-方差模型)。在此之前,投资理论通常只关注股票的预期收益。但马科维茨意识到,如果投资者仅仅只关注股票的预期收益,那么所有人都应当将所有钱都投资于一只预期收益最高股票,这与实际中观察到的分散投资的现象明显不符。投资者分散投资是因为他们不仅关注预期收益,而且关注股票的风险。据此,马科维茨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假设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以收益率的均值、方差这两个数字特征来定量描述单一证券的收益和风险。他进一步考察投资组合收益率的均值和方差。发现组合收益率的均值是成分证券收益率均值的简单加权平均,但是组合收益率的方差却小于成分证券收益率方差的简单加权平均,从而解释了分散投资可以分散风险的数学原理。在这一框架下,马科维茨推导出证券组合有效边界,进而得到不同风险水平下的最优证券组合。1952年马科维茨首次发表了这一模型后,不断对其完善、发展,使其成为了影响学术界和金融机构资产配置实践的重要理论工具。他也因为该理论而成为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先驱。

 

2.22.2 默顿·米勒

 

米勒1923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米勒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在二战期间曾在美国财政部的税收部门从事研究工作。1952年,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成为了伦敦政经学院的讲师。1953年他加入卡内基梅隆大学,并在那里结识了一生中重要的合作伙伴,包括赫伯特·西蒙(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弗兰克·莫迪利亚尼(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58年,米勒和莫迪利亚尼发表了第一篇MM定理的论文,随后又在60年代早期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公司债务结构的论文,进一步延续和丰富了这项研究。1961年,米勒来到芝加哥大学,继续研究公司金融理论。7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兴趣向金融监管和经济问题转移,并开始担任商业机构的顾问等职位。1990年起,他担任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CME)的外部专家,直至2000年去世。

 

米勒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和莫迪利亚尼一起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的莫迪利亚尼-米勒定理(MM定理)。MM定理假设资本市场是完善的,所有市场主体可以很方便的获得所有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和其他费用,投资人是理性人且对未来有着一致的预期,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公司价值和杠杆结构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两个命题,MM定理一认为,在不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价值和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公司债务并不能增大企业价值。MM定理二认为,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企业价值受到公司杠杆结构的影响,因为企业债务的利息可以抵扣所得税,从而增加公司价值。即负债对公司经营有税收节约效应。MM定理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公司金融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理论之一。尽管有学者质疑MM定理的假设过强,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但时至今日,MM定理仍然是分析公司债务结构的重要起点,也是许多实证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2.22.3 威廉·夏普

 

威廉夏普1934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5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准备攻读医学学位。但一年后转学至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经济学,分别于1955年和1956年获得经济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加入了兰德公司,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兰德公司,夏普结识了马科维茨。由于兴趣相投,二人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夏普曾表示,马科维茨事实上承担了他博士论文的指导人的角色。196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夏普成为了华盛顿大学的教授。1964年他发表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论文,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1970年,他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在继续进行金融研究的同时,也为美林证券和富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1986年创办了夏普-罗素咨询公司,提供资产配置方面的研究和咨询服务。1990年之后,他先后为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咨询和研究服务。目前,他是金融引擎公司(Financial Engines Inc.)的名誉主任。

 

夏普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发展了马科维茨的理论,创立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马科维茨的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则显得过于复杂。要从当时的市场上的1500只证券中挑选出有效率的组合,对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而言成本过高。因此以夏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开始研究是否可以在实际应用中简化马科维茨的理论。假设所有投资者都采用马科维茨的理论,那么风险资产是否存在均衡价格?1964年夏普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发表的论文《资本资产价格: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标志着CAPM理论的建立。在所有投资者都采用马科维茨理论,且市场不存在任何摩擦及交易成本等一系列假设下,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资产的风险水平β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理论简化了风险资产均衡价格的定价理论,增强了均值方差模型在现实中的适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衡量资产收益-风险水平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夏普比(Sharpe Ratio)”,即资产的超额预期回报率和标准差的比值,成为金融机构投资中常用的指标之一。这些研究丰富了马科维茨的基础性理论,因此成为了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基础。

 

2.23 1991年:罗纳德·科斯

 

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表彰他对交易成本和产权对经济体制结构和运作的重要性的研究。科斯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人物,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也是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代表之一。科斯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思想深刻且具有很高的原创性。他的理论直接诞生了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侧重于用经济学思想研究制度,目前已形成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经济史学等几个重要分支。道格拉斯·诺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德姆塞茨、奥利弗·威廉姆森、波斯纳、张五常等都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关于产权的研究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影响,在法律领域也有很强的影响力。

 

科斯191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市郊的一个小镇。1932年,科斯在伦敦政经学院获得商学学士。1934年,科斯赴利物浦,担任利物浦大学助理讲师。此后,科斯分别在政府及多个学术机构担任研究员和教授。1951年,科斯获得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移居美国。1959年,加入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系。1964年,科斯转入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此后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成为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2013年,科斯在美国去世,享年103岁。

 

科斯对经济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两篇代表作中,即《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回答了公司的为何产生,边界在哪里这一问题。科斯创造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这一概念,包括提供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和执行合同的费用等,并指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然而,企业规模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也逐渐增大,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企业规模扩张便会达到极限。1960年,科斯发表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回答了交易成本为零情况下,合约行为的特点。他发现一旦假定交易成本为零,而且对产权界定是清晰的,那么无论初始的资源分配如何,市场将通过自由交易达到最优效率。在这篇论文中,科斯研究了牧场主的牛踩踏农场主的庄稼(外部性)的问题。科斯认为,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如果修建篱笆限制牛群的成本低于庄稼毁坏的损失成本,那么篱笆一定会被修起来。谁来修这个篱笆则取决于初始的产权分配。该过程是由市场自发完成的,并不需要政府对此进行干预。乔治·斯蒂格勒后来这一成果命名为科斯定理,科斯定理也成为目前研究产权、交易成本最重要的工具。

 

2.24 1992年:加里·贝克尔

 

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表彰他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人类行为,包括非市场行为中。贝克尔将经济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增强了经济学的影响力。贝克尔是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人物,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吸收了芝加哥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一传统拓展了新的应用范围,因此获得广泛的美誉。

 

贝克尔1930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博茨维尔。1951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1960年,年仅30岁的贝克尔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1970年,他返回母校芝加哥大学,并长期在那里任教。2014年,贝克尔在芝加哥去世。

 

贝克尔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在他1955年的博士论文中指出,歧视行为不是单方面的,其产生的经济学效应对歧视者和被歧视者都会产生影响。如果雇主因为性别、种族等原因歧视雇员,一方面雇员的收入会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雇主也会缩小他可雇佣人员的选择范围,进而影响其员工整体素质,导致他无法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对犯罪的经济学分析,贝克尔的研究独辟蹊径,他认为,尽管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但对于犯罪分子而言,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犯罪的收益大于其成本,例如被逮捕、定罪等的概率,那么他们就会参与犯罪。因此,降低犯罪率的重要手段,除了增加警力以外,还可以包括增加处罚的力度。三是人力资本的研究,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是创新的,他认为经济的发展意味着资本的增长,其中包括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可以带来技术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2.25 1993年:罗伯特·福格尔和道格拉斯·诺斯

 

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和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表彰他们在经济史研究中创新性的使用经济理论和量化方法,解释经济和制度变迁。福格尔是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计量史学和新经济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作“新经济理论的创始人”、“经济史学的集大成者”。福格尔对经济史学的贡献引起了一场革命,吸引了一代经济学家投身研究经济历史问题。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人物,同时他和福格尔都是新经济史研究的先行者,他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问题,扩展了经济史研究的新边界,也为人们理解经济史提供了新思路。

 

2.25.1 罗伯特·福格尔

 

福格尔192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48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6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1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福格尔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曾任经济史学会会长、社会科学史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福格尔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美国19世纪的运输革命研究。传统认为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系统对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福格尔设计了反事实的历史编撰法:他用实际存在的情况和一种假设的趋势进行了比较,以评价修铁路的重要性。他发现铁路对于解释经济发展并非绝对必须,它们对GDP的增长的影响不到3%。福格尔运用反事实论证和成本效益分析的结果,成为经济史方法论的创新者。二是对南北战争前美国的奴隶制研究。通常认为美国的奴隶制是一种低效率的生产方式,福格尔及合作者通过使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复原当时的一些统计数据以重新考察美国的奴隶制度,认为奴隶制是一种剥削制度,但奴隶制之所以在美国历史上长期存在,是因为其效率高,且获利能力大。奴隶主并不会仅仅沉溺于种植园生活和地方政治斗争之中,他们是理性且追逐利润的。三是对历史人口学研究。福格尔的另一项极有影响的工作是关于历史人口学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养和健康的变化与经济、社会和人口统计行为之间的关系。

 

2.25.2 道格拉斯·诺斯

 

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二战时曾在美国海军服役,1952年在伯克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赴华盛顿大学任教。1960年-1983年,诺斯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在1967年-1979年间担任经济学系主任。1982年,诺斯加入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担任经济学教授,并在1984年-1990年间担任该校政治经济学中心的主任。诺斯于2015年去世,享年95岁。

 

诺斯的主要贡献在于使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问题,从而丰富了经济史研究的内涵。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建立了制度变迁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三个方面。(1)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清晰的产权能够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因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历史数据表明,经济衰退的时间长于经济繁荣的时间,因此人类并不总是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2)国家理论认为,国家的存在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界定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二是在上述框架下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最大化社会产出,增加国家的税收。上述两个目标并不一致,因此诺斯认为,统治者会从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角度界定一套有利于统治集团而无效率的产权结构。(3)意识形态理论认为,经济学理论一直排斥或拒绝意识形态在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中的作用。而意识形态是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手段,例如,如果界定和执行产权的成本大过收益,那么通过外部力量界定产权就是无效率的,需要意识形态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在法律法规之外,由道德,传统以及民族历史等构成的规范人们行为的有力工具,从而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使产权执行的效率得以提升。

 

2.26 1994年:约翰·海萨尼、小约翰·纳什和莱茵哈德·泽尔腾

 

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约翰·纳什(John Nash Jr.)和莱茵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表彰他们对非合作博弈均衡所做的开拓性贡献。海萨尼是博弈论概念的创新者,他提出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将参与者的信息与偏好纳入博弈论模型,极大地促进了博弈论的发展,是方法论上的巨大突破。纳什为现代博弈论学科体系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的纳什均衡在博弈论的经济学应用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金融、会计、市场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纳什均衡概念均起着重要作用。泽尔腾是博弈实验的开创者,其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博弈论及其应用、实验经济学等。泽尔腾提出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可以为纳什均衡设定限制条件,避免经济学的角度不合理的均衡。

 

2.26.1 约翰·海萨尼

 

海萨尼1920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4年在布达佩斯获得药学硕士学位,1946年海萨尼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兼修社会学和心理学。1950年海萨尼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经济学课程,并于1953年获得悉尼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56年海萨尼在洛克菲勒研究基金的支持下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1958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4年海萨尼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直到1990年退休。海萨尼于2000年去世,享年80岁。

 

海萨尼是把博弈论发展成为经济分析工具的先驱之一,他对不完全信息博弈进行高度创新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贝叶斯纳什均衡的概念。海萨尼《贝叶斯参与者完成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将不完全信息博弈转换成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的方法。他提出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所有参与者的真实类型都是给定的,其他参与者不知道某一特定参与者的真实类型,但知道可能出现类型的分布概率,并且分布概率的情况是公共可知的。这样就把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转换为风险条件下的选择,将不完全信息博弈转换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博弈,这种转换方法被称为海萨尼转换。海萨尼转换是博弈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极大地拓展了博弈论的分析和应用范围。在海萨尼转换的基础上,海萨尼进一步提出了贝叶斯纳什均衡(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均衡)的概念,即在给定自己的类型和对手的类型的概率分布的情况下,能使每个参与者的期望效用达到最大化均衡策略。

 

2.26.2 小约翰·纳什

 

纳什1928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的布鲁菲尔德,1945年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读化学工程专业,他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他的数学天分,鼓励他学数学,随后纳什正式转入数学系。1950年纳什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51年开始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纳什的研究和生活经历被拍成了美国著名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纳什2015年因车祸去世,享年86岁。

 

纳什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作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分。纳什最先对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进行了区别,他认为以前的理论包含着某种被称为合作类型的N人博弈思想,它以一种对能由局中人形成的不同合作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基础。与此相反,纳什的理论假定每个参与者与其他人之间没有合作与沟通,该思想拓展了博弈论的研究范围,增强了博弈论的应用性。二是纳什均衡的提出。纳什对非合作博弈的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个参与者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在经济学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改变了经济学的体系和结构,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增强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纳什均衡极强的数学特征改变了经济学对于博弈问题研究的表述方式、使其更加规范、科学。纳什均衡影响了同时代的大量经济学家和数学家,与纳什同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海萨尼和泽尔腾的重要贡献,都来自于对纳什均衡的完善和发展。

 

2.26.3 莱茵哈德·泽尔腾

 

泽尔腾1930年出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现属波兰),1951年进入法兰克福大学学习数学。1957年在获得法兰克福大学数学硕士学位后,泽尔腾被该校经济学家海因茨·萨尔曼聘为助手,在萨尔曼的指导下,泽尔腾开始从事博弈论及其应用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并于1961年获得法兰克福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68年泽尔腾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访问教授,1972年转到比勒菲尔德大学工作,1984年至今一直在波恩大学工作。

 

泽尔腾的主要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泽尔腾增加了纳什均衡的附加条件,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和“颤抖手完美均衡点”两个新概念。泽尔腾发现传统的纳什均衡中,并非所有纳什均衡点都是合理的,例如某些均衡点要求参与者实施“空洞威胁”,即事实上无法实施的威胁策略,依据这一策略得到的均衡解也是无意义的。泽尔腾提出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概念,排除了不直观不合理的纳什均衡点。但子博弈均衡点集合取决于扩展型博弈的细节,不能完全排除所有不直观不合理的纳什均衡点,因此泽尔腾又提出了颤抖手完美点的概念,利用人类行为包含非理性因素(参与者会犯错误)这一点,形成对理性概念的一种新理解。

 

2.27 1995年:小罗伯特·卢卡斯

 

199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Jr.),表彰他发展和应用了理性预期假说,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卢卡斯是芝加哥学派和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人物,他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和理性预期假设深刻的影响了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曼昆将他评为20世纪后25年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学家。卢卡斯对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卢卡斯1937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亚基马,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在旁听了经济学理论课后,卢卡斯决定改学经济学。1964年卢卡斯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始了教学与研究生涯。1974年卢卡斯回到芝加哥大学,并长期任教。1980年成为该校约翰·杜威优异贡献教授。

 

卢卡斯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核心人物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学派: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凯恩斯主义学者对此束手无策,货币主义理论也不能对这种“滞胀”现象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卢卡斯把理性预期假说结合到货币主义模型中,而萨金特、罗伯特·巴罗等人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地阐明和发展,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形成了以卢卡斯为首的新古典主义学派,或称为“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认为个人和企业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都是理性的,一定会收集和利用一切信息来开展经济活动。该理论所说的预期,主要是指消费者和企业对经济变量在将来一段时间里的值所作的估计,而要使这种估计成为预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对某一经济变量的估计是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二是个人和企业必须有效地利用一切可以得到的信息求出某一变量的数学期望;三是这些信息包括一切与估计经济变量有关的和有用的经济理论在内。根据这一理论,卢卡斯完成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改造,他提出,由于人们对经济变量存在理性预期,因此已被预期到的总需求变动不会影响产出,只有没有预期到的总需求才会导致更高的产出和更高的价格水平。因此,考虑理性预期理论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表示为,实际通胀偏离预期的程度和实际失业率偏离自然失业率的程度成正比。

 

二是提出了卢卡斯批判: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是直接针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来的,因而被称为“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了凯恩斯主义企图把市场经济当作一架机器来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认为宏观政策总是无效的。卢卡斯指出,当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之后,人们会将政策因素加入到预期中,进而影响当下的行为,这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时所参考的政策变量发生了改变。因此宏观经济政策永远都是内生变量,政策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2.28 1996年:詹姆斯·莫里斯和威廉·维克里

 

199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和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表彰他们对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理论所做的基础性贡献。莫里斯开拓了非对称经济学领域,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自己的理论生动地总结为:信息与激励——关于“胡萝卜和大棒”的经济学。维克里属于后凯恩斯学派,是公共事业定价的实践先驱,他对最优税制结构理论、拍卖理论的研究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他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贡献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公共经济学。

 

2.28.1 詹姆斯·莫里斯

 

莫里斯1936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1963年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3年至1968年在剑桥大学任教,并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1969年莫里斯被正式聘为牛津大学教授,1995年转回剑桥大学任教。莫里斯于2018年去世,享年82岁。

 

莫里斯在不对称信息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信息不对称理论。莫里斯认为经济决策人能够获得的信息通常是不充分、不对称的,而且获得相关信息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信息不完全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经济均衡,进而影响到市场均衡状态以及市场均衡的经济效率。二是最优所得税结构理论。莫里斯认为政府征税需要保证公平和效率,如果政府能够准确、清晰地判断纳税人的能力高低,并根据纳税人能力高低而征收不同的税收,这样保证社会的公平及满足政府财政所需收入。三是激励机制理论。莫里斯认为市场实现激励相容是可行的,即使市场中的经济行为主体都是自利的,但只要设计出一套有效的规则加以引导,也能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或其他社会目标。四是信号筛选理论。莫里斯认为有能力的人愿意接受教育,因为这能使他们被区分出来,所以应该把工资和教育水平挂钩。

 

2.28.2 威廉·维克里

 

维克里1914年出生于加拿大,1935年在耶鲁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3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然后他供职于美国国家资源计划署和美国财政部税收研究部,1948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维克里在哥伦比亚大学以讲师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1958年升为教授,1971年他被任命为麦克维卡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1982年以麦克维卡讲座荣誉教授的身份退休。维克里于1996年去世,享年82岁。

 

维克里最主要的学术贡献是他对于最优税制结构理论和拍卖理论的研究。在最优税制结构理论中,维克里强调赋税体制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纳税个体的自我激励,这样这个问题就转化为激励与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他认为用风险来衡量效用对实现最优收入分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并由此分析了公平与激励间的冲突,系统地阐明了当个人产量是私人信息时的最优化问题。他还进一步推导出一个欧拉方程作为计算最优税收函数的必要条件。在拍卖理论的研究中,维克里把投标与竞价的方式分为4类并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在适当的条件下,卖方如果使用这几种拍卖方法的任何一种,预期收入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著名的收入相等原则,所以卖方会采用最方便买方竞争的维克里投标法。

 

2.29 1997年: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斯

 

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和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choles),表彰他们提出了衍生品定价的新方法。默顿是研究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大师,他的金融期权的数学模型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学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同时,他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实践,为美国的会计准则完善和养老金管理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斯科尔斯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长期致力于研究并发展金融衍生品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与布莱克共同提出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是所有金融学研究生的必修内容,这一公式对金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29.1 罗伯特·默顿

 

默顿194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并获工程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默顿去了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开始接触数理经济学,逐渐萌生了要把数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的结合起来研究的想法。1970年默顿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数理经济学专业,成为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助手,两人开始合作研究投资组合、认股证定价等问题。1988年默顿赴哈佛大学担任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此。

 

默顿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做了多方面拓展,他在《理性期权定价理论》一文中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的假定条件作了进一步削弱,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原用的分析方法以股价变动的扩散过程为出发点,认为股价是连续的。而默顿以股价变动的跳跃过程为出发点,认为股价变动是不连续的,而是可以从一个价格跳到另一个价格而不经过其他中间过程的价格,在此假设下推导出的公式更加符合实际。默顿放宽了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假定条件,并将其扩展到更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上,为以股票、债券、货币、商品等标的物价格变动而定价的衍生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奠定了基础。默顿还对金融体系功能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不同地区、国家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上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具体来说,默顿将金融体系的功能分为六种: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管理风险的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解决激励问题的功能。

 

2.29.2 迈伦·斯科尔斯

 

斯科尔斯194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蒂明斯城,196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1973至1983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81年后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在工商管理学院担任财务学讲座教授,同时也是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他们的模型开辟了一条适用于许多领域的定价方法,也有助于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促进社会对风险的更有效的管理。1973年他们的论文发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也同时开张并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式,该模式定价快而且准确,扩大了期权的交易量,降低了定价成本,很快在其他各大股票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是数学理论在金融学领域应用的成果,使得数理金融这门学科在今后的金融学发展中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2.30 1998年:阿玛蒂亚·森

 

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表彰他对福利经济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森被誉为穷人的经济学家、“多元文化兼容精神”的倡导者、“印度教激进主义分子”的抨击者、“三位一体”思想的推崇者,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和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他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经济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人文学者,他的经济学思想影响了许多人。

 

阿玛蒂亚·森1933年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的圣蒂尼克坦,1959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四年以后回到印度,曾在加尔各答、德里任教。1971年森回到英国并于牛津大学任教,1988年前往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与哲学教授,1998年他回到剑桥大学任三一学院院长。森研究经济学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帮助他的祖国印度摆脱经济贫困,走向繁荣。

 

森对社会选择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发展,其贡献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修正了“理性”在经济学上的“最优化”,这个修正影响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森指出,个人在理性决策时需要同时考虑和评估自己和周围人选择的影响,只要甄别出一个不比其他选择差的途径即可,而不是一定要选择一条最优的路径。二是通过引入“个人选择”丰富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他指出社会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政府的政策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他私人因素,如个人利得等。三是证明了多数票获胜的规则总是能达成唯一的决定,解决了“投票悖论”和“阿罗不可能定理”。森指出能否找到一个合理的集体决策规则,取决于如何设定人与人之间的可比性,即能否比较各种社会选择为每个人带来的不同效用。只要增加信息量,就可以寻求到一个合理的福利函数区域。

 

2.31 1999年:罗伯特·蒙代尔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以表彰他对不同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分析所做的贡献,蒙代尔被称为“欧元之父”。

 

蒙代尔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在伦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195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66-1971年,出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编辑,1974年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2009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蒙代尔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开放条件下宏观稳定政策的理论和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第一,蒙代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弗莱明发表了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汇率等宏观经济政策搭配,以及这些政策对经济内部均衡目标与外部均衡目标的影响。其主要内容是:资本高度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无效;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下有效的;财政政策在固定汇率下有效,在浮动汇率下无效。第二,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研究的问题是:几个国家或地区放弃各自的货币主权而认同共同的货币,在什么时候会更有利。蒙代尔认为最优货币区域应该是“一个由多个受对称的冲击影响的国家组成的经济体,其中各国之间人员及其他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被认为是货币区域成功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存在两个地区,生产要素在地区内部自由流动,但在地区间不流动,则应该采用两种货币,两种货币之间汇率应自由浮动,这是浮动汇率安排的合理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欧盟先是建立单一市场,促成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之后制定和实施趋同标准,在1999年1月1日推出欧洲单一货币——欧元。

 

2.32 2000年:詹姆斯·赫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和丹尼尔·麦克法登(Daniel McFadden),以表彰他们对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赫克曼是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开创者,他创建的选择性模型,以及基于模型研究选择性偏差和对模型进行的二阶段估计等思想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学的应用研究;麦克法登的离散选择行为理论成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32.1 詹姆斯·赫克曼

 

赫克曼于1944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在美国罗拉多学院数学本科毕业后转向学习经济学,1971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教授。

 

赫克曼将微观计量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相融合,集中在劳动力的供给、劳动收益、失业的持续时间、劳动力市场的项目与政策评价,失业的持续时间和判别分析等。他对微观计量所作的贡献体现在“选择性数据模型”以及基于模型进行选择性偏差分析和对模型二阶估计两个方面。第一,赫克曼是选择问题研究的开拓者,对虚拟变量研究出一套基于选择问题的数据识别、估计、检验和应用方法。在1978年,赫克曼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虚拟变量,建立了反应市场工资和影子工资的交互影响的模型。此后赫克曼定义了倾向于公平就业法的“情绪”变量方程,与兰德斯的公平就业方程相联立,形成了评估公平就业法效果的模型,这类模型可用于评估经济政策效应。第二,赫克曼此前模型选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二阶段估计是对选择偏差的矫正。其主要思想是:第一阶段,导出工作时间大于0的条件下,对市场公司扰动的条件概率,对条件概率进行极大似然估计;第二阶段是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的结果对市场工资方程进行OLS、WLS估计,从而对选择性偏差进行校正。他的思想激发了后续大量的研究与应用。

 

2.32.2 丹尼尔·麦克法登

 

麦克法登1937年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本科在明尼苏达大学学习物理专业,1950年转向学习经济学,196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0年以来任伯克利分校考克丝经济学教授。

 

麦克法登对微观计量重要的贡献是他对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离散选择的计量经济方法论的创新。麦克法登研究选择行为,即用0、1、2、3对不同的因变量进行赋值,建立条件逻辑模型,并以条件逻辑模型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此后麦克法登又将他的理论推广到联合条件概率模型,这为后来多元嵌套逻辑模型、广义极值模型提供了基础。离散选择行为理论改变了计量经济学对个人行为的研究思想。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吴晓灵:准确界定金融相关概念 实现资产管理市场统一监管

准确界定金融相关概念,是金融发展、监管进步和立法完善的基矗遏制当前金融乱象、规范金融秩序、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正本清源,从金融基础概念和基本逻辑入手,提高金融认知水平,同时健全金融法治体系、厘清监管定位和职责分工,从而为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