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从经济学角度谈为何要“少吃猪肉多睡觉”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迅雷 杨畅

 

在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下,今后就业压力也会增大,为了扩大就业,不妨减少现有在职人员的工作时间。以工业为例,在工业产能利用率相对不高,制造业投资增速仍未修复的大背景下,工业经济的整体形势仍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就业人数、降低工作时间”或许是相对更优的选择。因此,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下调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的目标。

 

猪价上飙涨成为此轮CPI上涨的主要诱因,按此上涨幅度演绎,预计CPI单月涨幅最高可达5%,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甚至会让货币政策出台节奏放慢。应对猪价上涨的举措很多,如扩大供给,但这些多是短期举措。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讨论我们居民长期的生活习惯如何改善问题。

 

猪价上涨:诱发滞胀预期,增加开支负担

 

近期猪价飙涨是关注热点,10月CPI同比扩大至3.8%,而食品价格环比上涨3.6%,其中肉类价格环比上涨14.7%,而猪肉价格环比上涨20.1%,加速迹象仍然明显,影响CPI上涨约0.79个百分点。

 

预计11月份CPI将达到4%,明年1月份或可达到5%。与此同时,10月PPI同比跌幅扩大至1.6%。整体来看,40个工业行业中,价格上涨行业减少了1个,价格下降行业增加了5个,工业品价格下行压力仍然较大,10月份工业增加值大幅回落至4.7%,让人担忧工业通缩的趋势延续,从而使得GDP增速进一步下行,滞胀疑虑油然而生。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大经济体纷纷降息的背景下,我国央行仅仅把MLF下调了5个基点,远低于普遍预期。我认为,央行延迟降息,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猪价上涨,拉动CPI大幅攀升,实属多年来所罕见。

 

从居民消费开支结构看,猪价上涨已经让居民在食品烟酒中的猪肉开支占比大幅上升。如果按照今年三季度数据来观察,按照每人每月消费2公斤猪肉(每周一斤)的水平来折算,居民购买猪肉的支出已经占到了食品烟酒支出的近五分之一。考虑到10月猪肉价格续升,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速总体处于缓慢回落过程中,购买猪肉的花费占比进一步提升仍是大概率事件。

 

猪肉支出在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中的占比

 

注:猪肉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的比重=猪肉36个城市平均零售价(季度均值)*人均每季度六公斤(即每月2公斤或每周1斤)/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当季值

 

国人不仅猪肉吃多,卡路里摄入量也超了

 

2018年,中国占全球18.3%的人口要消费掉全球49.3%的猪肉,也就是说,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是全球人均水平的2.6倍,这实在太惊人了。2017年,全球共养了12亿多头猪,其中中国就养了6.9亿头猪。

 

由于受猪瘟持续蔓延、环保要求提高和上一年存栏率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2019年我国的猪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18年的53.8%大幅下降至45%,这也是导致猪价大幅上涨的原因。估计到2020年,猪产量又将再度回升。

 

有人说,中国人吃猪肉多,是因为我们吃牛羊肉少了。但实际上并不少。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4年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为29公斤。但OECD统计,中国2014年肉类消费量为49.8公斤,我看到的更多统计数据大约为60公斤(其中猪肉就消费量就达到40公斤)左右,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看来,国务院的这一目标明年难以实现了。

 

我们还可以从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来观察居民的饮食消耗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到了1995年,中国就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前后,中国大陆卡路里摄入量超过了日本,也超过了我国台湾地区,而与美国之间差距,也在不断收窄。

 

中国与美日印人均卡路里摄入量比较

 

由于人种差别,我们不能与白种人的卡路里摄入量看齐。由于OECD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如今又过去6年,相信中国人均卡路里的摄入量又提升不少。但即便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7.8%,比日本高出14%,更比印度高出26.4%。

 

我们认为,过去中国卡路里摄入量的大幅提升,有利于身体强壮,这也是中国逐步成为一个体育大国的原因。相比之下,印度的奥运会奖牌数量少得可以忽略不计,与13亿人口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这与印度居民卡路里摄入量过少有关。但目前中国猪肉消费量和卡路里摄入量都过多了,反而不利于成为体育强国。

 

从农产品或大宗商品的产量或消费量的全球实际占比看,除了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近一半之外,产量占全球一半或接近一半的农产品或水产品还很多,如茶叶、辣椒、西瓜、淡水鱼、鸡蛋、枣、贝类、人参等。从大宗商品看,钢铁、煤炭、水泥、铝等的产量都要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而且消费量也差不多占一半以上。

 

因此,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温饱,而是“吃多了”的问题,后果是肥胖人口占比快速上升。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近期对44万成年人的调查研究,将腹型肥胖率定义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结果表明我国有近三成的居民都是“大粗腰”。并且呈现出“北方多、南方少”、“西部多、东部少”的特点。

 

其中,天津、西藏、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是“粗腰重灾区”,腹型肥胖率分别为52.3%、46.2%、45.0%、40.9%、40.5%和38.4%。如果把这个结果与31个省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叠加起来,会出现有意思的现象。

 

腹部肥胖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

 

此图显示,并不是收入高的地区吃肉越多,更具体地说,收入水平相对低的地区,猪肉人均消费量估计超过发达地区,如坐标轴的第二象限与第四象限。其中,第四象限仅有上海与浙江,收入水平较高,但腹部肥胖率偏低,身材保持较好。而值得关注的是第二象限,以北部省份为主,收入水平尽管偏低,但腹部肥胖率水平明显较高。也就是说,尽管从全国层面来比较,这些省份收入水平较低,但早已满足温饱问题,非但不会挨饿,反而出现了较高比重肥胖,也就“吃多了”。

 

既然吃多了,那么,就应该少吃。少吃猪肉、降低卡路里摄入量的好处,除了获得改善身体条件外,还可以节约粮食,减少对外进口依赖度。如2017年中国大豆产量为0.14亿吨,全球为3.41亿吨,也就是说,中国大豆产量只占全球的4.24%,但为了养猪,中国不得不向美国等大量进口大豆,大豆消费量达到1.11亿吨,占全球的比重为32.4%。

 

有人说,多吃猪肉可以拉动消费,这应该符合经济学原理吧。但随着消费升级,服务消费的比重在不断上升,美国的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的关系是2:1,也就是说,服务消费可以创造更多的GDP,消耗卡路里所创造的GDP或许比摄入卡路里创造的GDP要多。如今年猪肉支出在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中的占比,比2016年那轮猪价上涨时还低,尽管猪价涨幅远超2016年。其背后的逻辑,就是消费升级。

 

从前图中可以发现,从2015年开始,我国猪肉消费量在全球的占比就开始回落了,在猪肉消费量下降的同时,品质较好的黑毛猪肉的消费占比在上升,说明今后猪肉消费总量还是会下降,消费结构更加趋向中高端猪肉。

 

缩短上班时间,延长睡眠时间

 

勤劳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勤劳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丰衣足食。但现在的问题是,“足食”已经多过头,为此却付出了过长的工作时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2019年三季度周平均工作时间46.7小时,处在自2010年以来的高位。

 

根据2008年《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中每年250个工作日计算,即使是周平均工作时间46个小时,将相当于年工作时间为2300小时,这远超OECD国家的平均数,约相当于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美国、德国之间工作时间的绝对差异存在拉大的迹象。

 

中国与OECD国家就业人员工作时长(年化,小时)

 

除了工作时间过长,休闲娱乐和睡眠时间就相应减少。此外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睡眠问题也成为普遍现象。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互联网网民中有56%表示自己有睡眠问题。而工作压力大成为网民失眠的最大原因,其次为生活压力和环境因素。有四成职场人士经常需要加班且在0点以后入睡,超过25%的商务精英失眠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工作压力大。

 

睡眠时间少,除了工作时间长是一个主要原因外,上网时间过长也是一大原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553.9亿GB,同比增长107.3%。

 

(工作+上网)时间排在全球前列,运动+睡眠时间自然就减少了。因此,减少工作时间和上网时间,可以相应增加运动和睡眠时间,提高身体素质和睡眠质量。此外,我国生育率逐年下降,会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进而影响未来经济增长。增加睡眠时间能否促进生育率提升?值得去研究。

 

如今,国内的马拉松比赛场次呈现爆发式增长,据有关统计,2016年,在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328场,参加比赛的总人次近280万;而到了2017年,赛事总数已接近千场,参与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规划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场次(800人以上规模)达到1900场,创造GDP1200亿元。

 

此外,在经济增速下行趋势下,今后就业压力也会增大,为了扩大就业,不妨减少现有在职人员的工作时间。以工业为例,在工业产能利用率相对不高,制造业投资增速仍未修复的大背景下,工业经济的整体形势仍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就业人数、降低工作时间”或许是相对更优的选择。因此,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下调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的目标。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任泽平:如何治理大城市病、雾霾、拥堵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之间,特别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之间。在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许多城市出现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脖,严重制约城市竞争力提升,核心原因在于城市规划等治理能力不足。我们对国际代表城市的规划经验教训进行了梳理总结,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