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器人是辅助人体完成肢体动作,实现助残行走、康复治疗、负重行走、减轻劳动强度等功能的一种医用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可穿戴设备”,产品包括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智能轮椅、交互式健康训练机器人等。
康复机器人产品种类及功能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康复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贯穿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机械力学、电子学、材料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人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成为了国际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康复机器人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康复护理、假肢和康复治疗等方面,这不仅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发展。
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康复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二、康复机器人格局和市场分析
目前,在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康复机器人占比最大,约为41%;医疗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占比相差不大,分别为17%、16%。
我国医疗机器人产品种类占比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康复医疗的产业规模来看,2018年达到了450亿元,同比增长18.42%。康养医疗的产业规模在近几年越来越大,康养机器人在医疗机器人中的占比也很大,因此康养机器人的市场前景会巨大。
2011-2018年我国康复医疗产业规模统计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康复机器人发展制约因素
1、产品构成复杂,技术难点高
康复机器人是生物机械、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人类学、传感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高度融合并极其复杂的具有人类生命特征的机器载体。力反馈是康复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关键技术,柔性力反馈控制能力是目前康复机器人技术研究的重点;如何让康复机器人精确感知患者触觉反应,并根据人体动作力度准确地做出响应,执行康复训练任务,是目前康复机器人技术的瓶颈。此外,对肌电信号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尽管单一动作的肌电信号识别率已达到95%以上,也很难进行准确地自动定位,从而难以实现多自由度机构的连续控制。
2、成本居高不下,无法进一步下沉
康养机器人由于其技术难点高,因此成本非常高,而康复机器人的主要目标群体定位于肢体残疾和老年人,残疾人及老年人家庭在医疗康复上的负担更重。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残疾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普通居民的58.8%;而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普通居民的88%。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家庭医疗保健人均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8.5%、17.8%,远超城镇和农村普通家庭的6.2%、9.27%。
3、市场价太高,正常家庭无力承担
康复机器人由于成本过高,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进口医用康复机器人成交价在100—500万/套,国产康复机器人售价在20-60万之间。这不仅对残疾及老年家庭来说是一笔近乎天价的开支,就是对正常家庭来说也是无法承担的。
四、康复机器人发展趋势
1、残疾人数剧增,残疾种类多样
调查显示,1987年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约为5164万人,到2010年末已达8502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残疾人数将突破1亿。目前众多的残疾人中只有不到10%的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及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残疾人康复需求人数将快速增长,残疾人康复服务前景十分广阔。
2011-2018年我国获得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人均收入不断提升,健康护理意识觉醒
基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运行良好的背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万元上升至2018年的2.8万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4%;医疗保健人均支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1%。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保健开支的稳定增长促使患者对高质量医疗需求的不断递增。
2015-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5-2018年医疗保健人均支出及占比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3、残疾人医疗纳入医保,康复器械有望迎来春天
国务院法制办2015年7月20日发布《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包含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意见稿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支付医疗费用,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残疾人需按照规定给予医疗救助。残疾人医疗纳入医保之后,康复器械或将迅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