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金融业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风险?

本文转载自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

 

新年伊始,新型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导致全国各地生产、生活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从2003年SARS的经历来看,在应对得当,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情形下,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不会受到显著的影响,但在短期内,新型肺炎对经济活动的冲击仍不可忽视,尤其是第三产业以及现金流较为紧张的小微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压力,需要及时、积极的政策应对,尽可能减少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并为疫情之后的经济活动恢复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从金融机构而言,当下的工作重点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治工作和民生保障工作的开展;二是审慎评估疫情发展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提前做好相关预案,确保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稳定运行。

 

一、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可能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春节期间爆发,各省市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1月27日国务院通知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至2月2日,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先后要求复工时间延迟至元宵节以后。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省际和省内区域间人员流动受到显著限制,预计将对服务业和工业生产带来直接冲击,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根据2003年的经历,SARS疫情导致GDP增速单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预计此次疫情对一季度经济的影响程度相当。此外,考虑到当下经济结构与2003年已有较大变化,消费对GDP的贡献度以及服务业占比均有显著提高,其中,消费对GDP的贡献度从2003年的35.4%上升到2019年的57.8%(2018年为76.2%),服务业占比从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的59.4%(2018年为61.5%)。SARS期间的数据表明,消费(住宿、旅游、餐饮等)和交通运输(铁路、飞机、公路运输等)等服务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明显,其中,社会零售消费同比在半年内下滑近6个百分点,住宿和餐厅业增加值下滑近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以及邮政业增加值下滑5个百分点左右。

 

除内部影响外,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预计还会对进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预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会一定程度上抑制需求,从而对进口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可能会对跨境贸易,尤其是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具体影响程度,还需要根据疫情后续发展情况,以及各国具体的政策来做更全面的评估。

 

综上所述,预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要比SARS更大,目前,研究者根据不同情景假设,预测疫情对全年GDP增速的负面影响区间大概在0.2%-1%之间。从决策角度考虑,建议把困难想得大一些,以确保政策预案更加充分,为经济社会稳定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在对整体经济形成短期负面冲击的同时,经营环境持续恶化、现金流相对紧张的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各类服务业企业)的风险显著上升,部分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困境,此外,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和扩散。中小微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其经营压力可能进一步传导至劳动力市场。预计一季度失业率上行压力增大,其中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由于受疫情影响较大且用工弹性较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对当下“就业优先”的宏观政策目标,也将形成严峻的挑战。

 

二、金融行业对疫情防治工作的支持

 

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本源,而在当下,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无疑是实体经济最为重要的任务。因此,对金融行业而言,提高响应效率,根据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的需要加大对特定行业和领域的支持力度是最为核心的工作。

 

一是强化对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加强与有关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及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服务对接,积极满足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为疫情防治相关的各项工作提供支持。

 

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金融创新。这一点目前在保险业进展较为迅速,不少保险公司已经根据疫情防治工作开展的需要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包括,向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等捐赠身故、医疗和意外等专属保障产品;扩展现有保单的责任范围,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引起医疗、身故等责任纳入保障范畴;在意外险、旅游行程取消险等险种中,将感染肺炎的情况考虑在内,等等。这些个性化的产品,有效分担了疫情给个人和企业造成的损失,充分发挥了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

 

三是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弱势主体的支持。受疫情蔓延影响,服务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以及部分工业制造企业,在短期内会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员工就业和收入来源也有出现中断的可能。对此,金融业应适度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续贷政策,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对暂时丧失收入来源的个人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等等。应该说,通过信贷政策的合理调整来降低疫情给企业和个人造成的损失,在支持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同时,也为银行长期发展奠定更为良好的客户基础。需要强调的是,为提高政策执行的精准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个人进行前瞻、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确定白名单的基础上,制定可操作的业务方案。

 

下一阶段,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踪和研究疫情的发展趋势,根据疫情防治工作和客户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保障和服务,银行应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强化对重点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支持;保险业则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各类创新产品,为疫情防治,以及之后的生产恢复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完善相关业务的激励约束制度,制定合理的准入标准,有效管控道德风险。

 

三、未来的风险应对

 

从未来看,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踪和研究疫情的发展趋势,根据疫情防治工作和客户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保障和服务,银行应灵活调整信贷政策,强化对重点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支持;保险业则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各类创新产品,为疫情防治,以及之后的生产恢复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金融机构需要完善相关业务的激励约束制度,制定合理的准入标准,有效管控道德风险。

 

从政策层面,为更好引导金融行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更有效的管控和对冲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适度加大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

 

货币政策方面,根据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的情况,视实际需要来选择降准、降息等工具以及各种流动性操作,对冲疫情的负面冲击,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稳经济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财政政策方面,需要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适度扩大赤字规模;加大疫情相关财政支出;适度减免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行业(如消费和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税费;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负担,对部分行业企业可以考虑财政贴息;适度扩大基建投资规模,等等。

 

二是密切关注和防范金融风险。

 

短期来看,股票市场波动是疫情引发的金融风险的主要方面。从股市开盘后的情况下,在经过短期内震荡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市场信心明显增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股票市场的韧性有所增强,另一方面,系统、及时的金融政策操作也为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考虑到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攻坚阶段,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市场仍有出现波动可能,这也是正常规律。对此,需要密切关注股票市场的运行情况,并对涉及股票市场的各类资管产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监测,有效控制风险的外溢。

 

为有效防控风险,政策层面应对市场波动及其影响保持密切关注,视需要及时进行流动性操作,对冲疫情影响,稳定市场预期。此外,应继续引导保险资金、银行理财以及其他资管机构进入资本市场,同时因地制宜,灵活调整资管新规的过渡期要求,为市场稳定提供长期的支撑。

 

中长期来看,需要关注疫情对金融机构经营的持续影响。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可能会形成一定信用风险,从过往经验来看,这种风险的暴露有一定滞后性。预计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停工和收入中断导致的个人违约率上升。银行应根据相关主体的实际情况,通过降低偿付成本、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等安排,在降低受疫情影响企业和个人成本的同时,化解相关的信用风险。与此同时,银行应进一步夯实资本和拨备,提升风险抵御的能力。从目前来看,相关风险仍在可承受范围。

 

三是引导和支持金融行业服务疫情防控和小微企业。

 

除现有的政策要求外,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完善配套政策,适度降低金融机构成本,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疫情防控的能力。具体包括,通过专项贷款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特定对象的服务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进一步及降低重点企业的融资成本;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的交易对象扩展到中小银行,提升中小机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能力;完善监管考核办法,增加对疫情防控支持的考察维度,适当调高局部地区、特定类型借款对象的风险容忍度,降低对金融机构短期经营绩效的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全面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完善相关的激励制度,激发一线信贷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动性;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运用大数据提升小微企业信贷效率、降低信贷成本创造条件;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技术,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扩大续贷、信用贷款占比,减少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等等。

 

四是鼓励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在线服务能力。

 

在疫情防控期间,银行的网点服务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给金融业的在线服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应该说,金融业在过去几年的数字化转型是比较成功的,基本经受住了考验,保证了金融生命线的畅通,为疫情防控和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未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步伐,除已有的个人客户线上化趋势外,企业经营活动(包括内部管理、远程办公等)的线上化也有加速的可能,在这种背景下,金融业必须坚定数字化转型方向、加快创新步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从监管层面讲,通过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也应更充分认识到金融业数字化和线上化的必然趋势,未来可以考虑适度调整和优化现有的监管理念和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为提升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和在线服务能力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华经产业研究院的立场。若存在版权、内容问题,烦请联系:sales@icandata.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文采编:CY
下一篇

李迅雷:返工潮来临,哪个城市疫情传播压力最大

元宵节一过,返城务工人员数量大幅增长,给各地防控疫情又带来很大压力。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春运规模比往年大幅下降,根据交通部门发布的民航、铁路运输人次数据,1月29日(大年初五)至2月7日,民航、铁路运输人次只占去年同期15%左右,由此推测,返工潮的规模也会比往年减弱。但毕竟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尚有2.36亿,随着各地企业陆续开工,大规模的人员流动难以避免。那么,究竟哪些城市由于返工潮的到来而可能产生较大疫情传播压力呢?本文利用各类大数据进行量化测算。

如您有个性化需求,请点击 定制服务

版权提示:华经产业研究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均注明出处。若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kf@huaon.com,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

人工客服
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

400-700-0142
010-80392465
企业微信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