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迅速转产,为加强物资生产供给提供有力保障;科研团队奋战在阻击疫情科研第一线,贡献智慧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吉林省各地区各行业积极响应,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力以赴地战斗。
粮食深加工企业的转型
在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酒精生产车间,乙醇消毒剂生产线轰鸣作业,工人们有序操作设备,一桶桶消毒剂不断包装完毕下线……这条生产线共有60名工人,从大年初三开始,他们以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的方式生产消毒剂。“我们要与时间赛跑。”
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玉米为原料的粮食深加工企业,主要生产食用酒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公司迅速进行工艺调整和设备调试,用最短时间取得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乙醇消毒剂定点生产企业。2月3日至9日,企业代表国投集团分两批将71吨乙醇消毒剂装箱发货,捐赠给湖北省慈善总会、武汉市两家定点医院和三家殡仪馆。截至10日,捐赠数量达213.73吨。
与其同一天转产的,还有位于辽源市的巨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原本主营生产燃料乙醇,现在调整为保障医用酒精生产。自腊月二十九起,企业800余名员工取消休假,奋战在生产一线,每天产量达1500吨到1700吨。
为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吉林省政府出台措施,推动产品相近并具备基础条件的企业及时转产,特别是对口罩、防护服、隔离衣、医用和药用酒精等急需短缺物资,经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先生产后补办相关手续。疫情过后,剩余产品国家收储,并帮助企业及时转型。
传统纺织企业的“试新”
疫情前,辽源市优品内衣有限公司还只能做内衣系列产品。现在,除了协助防护服企业进行缝制加工外,还可以生产普通棉布口罩。
纺织业是辽源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疫情发生后,下属于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的辽源市优品内衣有限公司在大年初一迅速集结员工,投入医用防护服的缝制工作。“车间一共74名工人,除了2人在外地,其余人全部到岗。”
他们缝制内衣属于无缝生产,缝制防护服属于有缝生产,一开始大家不熟练,全天五个班组加起来才能缝制出100件防护服。经过调整工序、员工培训,工人们逐渐上手,现在一个班组每天就能缝制100余件。
东北袜业园为保障疫情防控物资供应,自大年初二起,加班加点赶制普通棉布口罩,为进一步满足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和群众日常需求,下属三家扶贫工厂也加入了口罩生产队伍。在疫情发生期间,园区以1.5倍工资支付给生产口罩的一线工人。目前口罩日产近3万只,医用防护口罩相关资质正在申办中。
面对疫情,越来越多企业响应号召,加入保供行业。吉林省赛普药业是一家综合性医药企业,此前从未生产过医用外科口罩。疫情发生后,企业按照政府要求组织转产,迅速筹措资金,投入1200万元引进两条生产线和相关原材料,预计每天可生产15万至2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保障物资供应,我们义不容辞。”
科研团队的强助力
战“疫”后方,也是战场。从吉林省长春市委组织部了解到,大量专家学者奋战在阻击疫情科研第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海外归国人才、吉林省库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兰及其技术团队,凭借多年基因测序与合成技术工作经验,在疫情暴发之初,第一时间承接了国家级科研机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核心基因合成、探针及测序验证等任务,为研究病毒的感染和传播机制、分子诊断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利用高能电子加速器辐照技术,成功改造出电子加速器辐照射线装置系统及连续传动设备,实现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灭菌功效。正月初五快速投产,从最初每天几小时的消杀作业,到目前十几个小时不停运转,目前可实现每天处理口罩或防护服5万至8万个,已为吉林弗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生产的防疫物资消毒灭菌。
长春新区“长白慧谷”英才、长春百纯和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修志明,利用多肽、人工抗原合成技术优势,为重庆探生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合成多肽人工抗原及生物素化标记多肽衍生物,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