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
相关观点、报告、数据、资讯
滕泰:扩内需,应推出中国版“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需求不足将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为此,中国制定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考虑到构成中国内需的投资和消费两个部分中,投资过剩和消费不足的结构特点,以及当前中国消费乘数是投资乘数的3倍以上,扩大内需战略的成功离不开支出结构转型——
各地盘活闲置资产 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高增
近年来,财政非税收入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各界对地方依靠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拉动收入的质疑声。今年以来,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却有所不同。财政部近日发布的4月财政收支数据显示,前4个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长6.8%。其中,全国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同比下降13.3%,罚没收入同比下降18.7%,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却同比大幅增长26.7%,拉高了全国非税收入增幅。
刘元春: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复苏路径
从目前社会修复和交易修复的阶段来看,5月份的数据显示当前社会修复已经完成,交易修复也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上扬,但仍未完成。最重要的是,目前我们未步入到修复的第二个阶段,即在进一步交易修复的基础上出现利润修复,从而带动资产负债表修复的阶段。
余永定:提振经济仍需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由于第一季度经济增长表现差强人意,特别是CPI增速过低、PPI持续负增长,中国有必要采取更为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当局有必要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货币当局应该进一步降低基准利息率。
沈建光:美联储持续加息影响与中国应对
过去两年,我对美国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关注美国通胀问题。我曾指出,两年前的通胀不是暂时的,而将持续很长时间。我在此提供几张图表,美国这次实验了新货币理论,造成的后果是非常深远的。
管涛:报复性消费“可遇不可求”
2023年利好中国消费的因素不少。除了与2021年相似的经济复苏和就业改善外,疫情冲击因素较2021年显著缓解,使得外界对2023年中国消费呈现爆发性复苏充满期待。不同于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外生性抓手,消费非常依赖内生性因素改善。以下,本文拟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金融条件、财富效应、收入和预期四方面因素解析实现爆发性消费所必需
MLF利率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本月LPR或将按兵不动
本周将有120亿元的7天期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到期40亿元,周二至周五分别到期20亿元。同时,5月共有1000亿元MLF到期,本月MLF实现“小幅超量平价”续作。
黄奇帆: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四重经济红利
5月6日,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以“2023全球金融动荡与经济展望”为主题,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承办,线上线下相结合,中英双语直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出席论坛圆桌讨论一“中国经济展望”,他以“中国经济企稳向
经济弱复苏债市走强,截至2023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规模24.92万亿元!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24.92万亿元,同比下降12.14%。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前3个月,整体赎回规模近6万亿元。
李迅雷:中国经济如何实现二次转型
一般认为,二战之后成功转型为发达经济体的国家主要有两个:日本和韩国。尽管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收入的分类,晋级到高收入乃至发达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少,但从制造业、科技水平和市场化体制等的角度看,能成功转型的经济体确实不多。不过,这两个国家的总人口加起来不足2亿人,虽然日本经济体量在全球曾长期排名第二,但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